戒圈记
■方剑飞
这是我第三回戒朋友圈了。有人说朋友圈是时间的偷盗者,我也这么想过。手捧手机,发一条朋友圈,刷一圈朋友的信息,20来分钟是需要的;而一天刷个四五回,也是许多人的常态。过多碎片化的时间,真是有碍我们专心做一些事情的。
戒朋友圈过程也是层层推进的。第一回,我的目标是减少碎片化时间。于是,在朋友圈发帖宣布,戒圈一个月,除了中午的1个小时。发现其他有发朋友圈信息或者点赞、评论的,欢迎各位向本人监督举报,监督举报者,直接发红包10元。“小赏之下,也有勇夫”,在某天中午等车过了限定时间,不自觉地在某条记录下留言,即刻收到微信,“发我红包”,于是,我的第一回戒朋友圈失败了。
第二回,我的目标是“全面熄火”。全面停圈21天,不发也不看,监督举报者发红包20元。不看别人的朋友圈于我而言,还好坚持,忍着不发一条,还真心难。期间,跑过了一些城市,读到了一些好书,参加了一些不错的活动,都习惯地想分享,想想忍了。终于有天因为有件重要的事,不便直接告诉一些朋友,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广而告之,于是第二回戒圈也告失败。
这是第三回戒圈,我的目标是少发,读少数人的。方法更彻底:直接在微信的功能里把朋友圈关掉。再想开启,起码多了一层难度。实施了快一个月,看来效果不错。我会偶尔通过其他方式发一条信息,偶尔直接微信里找到某位关心近况的朋友,点开他(她)的朋友圈看下近况,但不再不加选择地随意浏览微信好友里那么多的朋友圈记录。
朋友圈是时间的偷盗者,那或者是因为我们缺乏某种安全感,怕遗漏圈里的“重要”信息;朋友圈有真生活,但不是每位的真生活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关心你,但不需时刻关心;在意你对我的评价,但更重要的是,自我的认定与成长。
戒掉唯恐漏掉信息的“安全感”,戒掉对更多认同感的渴求,朋友圈依然是社交极好的工具,它让我们海角天涯,都知道想关心的人的近况,让我们发现更多共同爱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