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藤牌舞60年
——访八旬老人王国良
■施正勋
与年过八旬的王国良老人访谈多次,面对他展示的几大本照片、资料,还有一摞有关藤牌舞的资料,感慨万千。听他讲述与藤牌舞的结缘起因,更有50多年的痴迷,尤其是目睹他提及藤牌舞时的眉飞色舞劲,让我这对舞蹈缺乏兴趣者也为之心动。应该说,老人迷恋的不仅是一段旧事,更多是对传统舞蹈的一脉情深。
一次邂逅 创造辉煌
60年前,王国良还是毛头小伙子,除在打丝社上班,还参加县手工业俱乐部的活动。1956年,同在俱乐部的叶昌来找项开鎏、王国良等人商量:县文化馆要组织几个年轻人练习传统的藤牌舞,是否有兴趣?大家一拍即合。经过艰苦排练,藤牌舞闻名温州地区,同年还参加了全省文艺会演,受到总政文工团、前线歌舞团专家的好评。
1957年,是藤牌舞的顶峰年代。1月初,由叶昌来、项开鎏、王国良、林文忠、徐乃光、江福龙、蔡兴如、汤碎娒、叶锦良9人组成的演出队伍,先是在温州巡回演出一周,1月15日又赴杭州参加全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荣获一等奖。3月10日,进京参加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荣获优秀奖。他们9人会同长兴舞蹈队一起表演的“百叶龙”受到专家一致好评,照片还在《人民日报》刊出。
王国良等人永远不会忘记1957年3月27日下午14时许,他们表面屏声静气,心中却激情澎湃地与1000来名代表一起,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并合影留念,照片存于浙江省文化厅。
他们还应邀为中央首长和解放军元帅、将军作了专场演出。此后,总政文工团等还特地来瑞安学习。藤牌舞改编成《古代士兵舞》赴朝鲜出国慰问演出也大获成功,在全国有了名气,成为瑞安舞蹈界的一张招牌。
一代名将 留下传奇
藤牌舞源于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藤牌舞源自当年战士操练的动作,极具勇武特色。
藤牌舞从士兵练武演化而来,动作特点是“矮、滚、实、劲、圆、活”。“矮”:要求动作以屈膝为主,以藤牌遮身,身体部位不能外露过多。故藤牌舞的口诀为:“人矮腿屈隐牌中,蹲身急滚刀生风。运牌圆滑全身遮,以短制长藤牌功。”
随着时代变迁,抗倭早成历史,当年的战斗武器成为普通百姓节日庆典、表演的一种道具。藤牌,成为瑞安人舞台上独特的器械。过去,瑞安清明节的城隍庙、硐桥庙会等活动,人们演戏、舞龙、踩高跷,总离不开摆龙门藤牌阵。自民国初年开始,瑞安打藤牌已名闻温州地区。
1928年,政府严禁迎神庙会,藤牌阵亦被迫停止。直到1953年,瑞安民间又开始排演藤牌阵。在县文化馆牵头指导下,由薛纪芬负责整理加工藤牌舞,邀请老的藤牌阵表演者培桃老、董仲璇、银林本执教,人员以叶昌来等6位民间老艺人为主。通过改编,突出了藤牌,增加了情节、层次,使之成为适合舞台演出的民间舞蹈。自此,藤牌舞登台亮相。
按照瑞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表,瑞安县第一代藤牌舞传承者代表:游水沫、管仲吹。第二代传承者代表:董仲璇、银林本、培桃老、林维然。第三代传人以叶昌来、王国良等9位为代表。如今健在者,仅王国良一人。
一场浩劫 藤牌零落
正当叶昌来、王国良等为了藤牌舞的成功欢欣鼓舞时,谁也预料不到,这一辉煌很快黯淡,迎接他们的还有接踵而至的磨难。原先,参与的舞蹈人员多是由各单位临时抽调的,全在业余时间排练,演出结束后,自然回到原工作岗位,平时大家工作忙,集中碰面时间也不多。
一转眼,10年过去了,“文革”风暴席卷而来。首当其冲受到查抄的是出身不好的项开鎏。辛辛苦苦积累、搜集起来的有关藤牌舞照片、资料被称为封建毒草,全部被付之一炬。面对十几年的心血,项开鎏欲哭无泪。叶昌来闻讯,也忍痛烧毁了有关的舞蹈资料。王国良几次想仿效同伴的做法,实在不忍下手,便把照片、资料细心用油布纸包裹起来,悄悄转移到单位办公室收藏,留下了难能可贵的第一手照片、实物。
难道藤牌舞就此绝迹?他们心有不甘,但谁也不敢开口,更不用说行动。1977年3月,正是王国良一行在中南海受到中央首长接见20周年纪念日,他特地召集当年9位舞蹈队员聚在一起,留下一张合影。他们期盼藤牌舞重现舞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项开鎏作为大哥,召集另外8位赴京表演者再次聚会。虽然大家还是没有一句提及藤牌舞,但它早已溶入大家的记忆深处,无法抹去。
正在他们兴高采烈地回归藤牌舞阵营时,毕竟已过去了20年,身手灵活显然不如当年。大家不服老,又凑在一起练开藤牌舞。他们清醒地看到,要让藤牌舞流传下去,首要任务是培养年轻接班人。
一腔热血 奉献藤牌
上世纪80年代起,搬运公司一批年轻人主动参加排练,叶昌来、王国良等人言传身教,不辞辛劳。
1986年,藤牌舞被收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总汇》,1995年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省温州卷》。为了这一切,当年的演员们付出巨大的代价。1990年7月,叶昌来被发现患有癌症。他坦然相对,做过手术后仍乐观地亮相于众,每逢藤牌舞排练,依旧到场指导。
1997年4月,他们在北京接受中央领导接见40周年纪念日刚过的日子,几位当年的演员在文化馆支持下,向瑞安搬运公司工会借来表演服装、道具,粉墨登场,重温旧梦。尽管步履不再矫健,动作略为生硬,但举手投足间,一招一式,风采不减当年。那股逼人的英武之气赢得满堂喝彩,谁会相信这是一批年过花甲的老人。
江山代有才人出。年岁不饶人,培养接班人是当务之急。进入新世纪后,为了传承藤牌舞,市文化部门于2008年挑选精武保安人员,专门培训,邀请王国良传承教练,2009年11月14日参加省“群星奖”舞台舞蹈比赛获得创作铜奖。2015年,王国良应邀指导县前社区女子藤牌舞队,让妇女手执藤牌登台,开拓传承领域。
衰老,让当年的演员再无法滚动藤牌,但是那颗痴迷的心依然如故。当年滚爬排练,不惜流血流汗、一身伤痛;如今,为了藤牌舞弘扬传承,多方奔走,查阅资料。王国良的生活离不开他热爱的藤牌舞。他收藏、搜集能看到的有关资料,从戚继光身世、故事,到有关藤牌舞的史料记载;从舞蹈动作到古代布阵排列,再到龙形队伍组合变化;更有服饰、道具的变迁制作等。至于瑞安藤牌舞的发展历程、传承关系,更是认真梳理,记录在案。几年来,他自掏腰包近万元,搜集资料,整理出几大本有关藤牌舞的资料,送交市非遗保护中心等有关部门,并为藤牌舞申报非遗四处奔波。有时,为了一幅图案,他宁愿静坐几小时,一笔一画认真描画下来。作为瑞安市非遗项目传人,他接受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记者的长时间采访,并针对提问详细写出答案,那份执著、坚韧令人钦佩。仅就他不辞劳累,手提几大袋沉重的资料,每天风尘仆仆奔波的劲头,就值得我辈敬仰。
整整60年,一场邂返,引发他一生的痴迷。王国良与藤牌舞的情缘仍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