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经信局使出“硬功夫” 实现“十三五”开门红
我市2016年工业 经济交出完美答卷
■记者 项颖 通讯员 陈年勇
刚刚过去的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这一年,市经信局紧紧围绕省级工业强市创建目标,以“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契机,以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为方向,以技术创新和供给侧改革为动力,积极谋划产业布局,重点培育“两型”(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强投资,促转型,优环境,全面提升工业经济的规模效益、创新能力、结构优势、两化融合和绿色发展,全力助推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实现“十三五”工业经济“开门红”。
2016年的“年终答卷”成绩如何?我们用一组数据说话。
1月至12月,我市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964亿元,同比增长9.0%,完成工业性投资198.63亿元,同比增长6.22%。1月至11月,规上工业增加值178.4亿元,同比增长8.1%;工业用电量40.16亿度,同比增长7.55%。
这样的优异成绩与该局在谋划产业、创新融合、引导培育和精准帮扶方面的努力分不开。
关键词: 谋划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
2016年,由市经信局起草,我市编制完成《瑞安市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瑞安市“十三五”信息经济发展规划》。
据悉,两个《规划》重点围绕产业高端化、融合化、智能化、服务化和绿色化发展趋势,全力做强汽摩配、机械装备、高分子材料和时尚轻工四大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四大主导产业集群;把握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和消费需求结构性转变机遇,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新能源等三大新兴产业;顺应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配套发展一批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431”现代产业体系。
提升产业平台
2016年,市经信局实施“产业平台整合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坚持按照“改造提升一批、整合入园一批、合理转移一批、关停淘汰一批”的工作思路,努力打造“3+2+N”的产业平台体系,重点培育丁山二期产业园、丁山三期产业园、东新产城融合示范带等三大产业大平台,扎实推进浙南产业集聚区塘下、阁巷分区建设,实现块状经济向平台经济转型。
加快小微园建设
小微企业是瑞安的活力所在,而小微园不仅是小微企业主的梦想,更是瑞安这座城市的梦想,要让小微企业成为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创新的重要源泉,必须加快小微园建设的步伐。
2016年,市经信局紧抓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机遇,全面落实小微园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先承诺、后验收”零审批试点机制、小微园建设全程无偿协办机制等制度,切实加快小微园建设进度和优质小微企业集聚发展。截至12月底,小微园累计竣工面积128.47万平方米,新增产值41.54亿元。
加快腾笼换鸟速度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瑞安成为浙江经济增长最快、活力最强的县市之一,是全国较早进入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百强县(市)之一。然而,瑞安经济在快速奔跑了30年后的今天,感受到了发展中的制约之痛,体会到了环境污染、能源困局、成本攀升等“成长中的烦恼”。
这些“烦恼”归根结底是经济发展增长方式粗放,产业层次不高等积弊的反映。近年来,我市坚持围绕“工业强市创建”这个中心,把“提高资源要素使用效率”和“淘汰偏低端”作为“腾笼换鸟”的工作重点,强力淘汰落后产能、盘活存量土地、行业整治及污染物减排等难点工作。
2016年,市经信局制订《瑞安市腾笼换鸟综合试点三年行动方案》、《瑞安市汽摩配行业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省级试点实施方案》,低小散行业整治淘汰关停3467家,8家企业淘汰印染行业落后产能7050万米,锻压0.285万吨,完成3家企业节能改造项目审核验收。
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我市盘活存量土地1800亩;腾出用能5050吨标准煤,“脏乱差”和“低小散”块状行业整治提升基本完成温州任务;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1.2%。
关键词: 创新融合
加快机器换人脚步
眼下,“机器换人”已成为企业间的流行词汇,它以现代化、自动化的装备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技术红利代替人口红利。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助推下,我市“机器换人”进程驶上快车道,不少企业正在以“机器换人”创造产业升级的春天。
2016年,市经信局率全省之先开展汽摩配、鞋革行业机器换人试点,成功举办浙江(瑞安)汽摩配行业“机器换人”现场会,大力推进“机器换人”三年行动计划,修订“机器换人”技改补助政策,最高补助已达实际投资额的26%,单个项目补助最高可达1000万元,制鞋行业机器换人补助门槛从300万元降至50万元。
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累计实施“机器换人”技术改造项目658项,竣工398项,同比增长2.14%;固定资产投资564.2亿元(去年同期496.61亿元),同比增长 13.61%;其中工业投资198.63亿元(去年同期187亿元),同比增长6.22%,全市新增工业技改项目1383项,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67.82元,高新技术投资38.43亿元,同比增长10.5%。兑现技改项目补助7011.54万元。
加快两化融合速度
当下正处于世界经济持续调整和快速变革的关键时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正催生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改善管理、加强自主创新,进而实现精益制造,最终推动我市工业经济上规模、上水平、上质量、上效益,成为我市制造业最迫切的问题。
2016年,市经信局全面落实《瑞安市信息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成功申报“浙江省两化融合国家示范区”,争取省级补助资金1000万元。温州瑞明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迅达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企业顺利“捅破”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这层窗户纸,列入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浙江环球滤清器有限公司、浙江力诺流体控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温州力邦企业有限公司列入温州市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浙江时代铸造有限公司列入温州市两化融合试点企业;温州瑞明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科科长葛伟获得温州市优秀企业CIO。
此外,市经信局深入开展“中国质造.瑞安好鞋”专项行动,于2016年6月牵头指导组建全省首个“鞋类中国质造电商联盟”,浙江人本鞋业、浙江环球鞋业、浙江娅莱娅鞋业等18家鞋企和相关电商企业加入联盟,实现集聚发展,寻找低成本要素新来源,促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2016年估计节约物流成本1000余万元。
加快技术创新力度
调动科技创新这个“外脑”,激发企业的发展潜力,正逐步成为许多企业的共识。近年来,我市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拓展新兴产业,让传统产业“老树开新花”,新兴产业“新树发新芽”。
2016年,市经信局积极组织申报省级新产品和各类科技创新项目,建立健全企业技术中心,强化产学研合作,努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1至11月,全市实现规上企业工业新产品产值225.97亿元,同比增长15.7%,新产品产值率达26.35%。完成省级工业新产品鉴定188个,新增省装备制造业首台套项目1个,省优秀工业新产品4个,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温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
最值得一提的是,温州瑞明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汽车铝合金铸件智能车间新模式应用项目入选2016年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新模式应用项目,瑞立集团、温州瑞明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入选省高端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浙江贝尔控制阀门有限公司开发的“浮动阀座平衡式高温调节截断阀”成功获得“浙江制造精品”称号。
关键词: 引导培育
重点培育“两型”企业
企业是经济发展和运行情况“晴雨表”。作为经济体中最敏感的细胞,企业的发展、变化最能真实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脉动。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一手培育大企业,一手抓成长型企业,既要大企业“顶天立地”,更需中小企业“专精特新”。
2016年3月,由市经信局起草,我市出台《瑞安市领军和高成长企业培育方案》,加大对“两型”企业的扶持培育力度。
据悉,该《方案》首次将土地保障纳入惠企政策,规定供地价格不低于工业基准地价的70%执行;规定在享受本地产业技改资金补助时,在原有政策补助标准的基础上再增加2个百分点;提高财政奖补力度,规定税费分别增长10%(含)和20%(含)以上的新增地方财政贡献部分,由同级财政予以50%奖励。2016年以来,瑞立集团、瑞明两家企业列入省“三名”培育试点企业,浙江高氏杰服饰有限公司、浙江铭博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等两家企业作为瑞安市领军工业企业享受基准地价的75%,节约用地成本350余万元;40家“两型”企业42个项目,共增加技改补助资金670.21万元。
全力推进小升规工作
小微企业是我市经济的特色和活力所在,“小升规”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市对小微企业发展高度重视,全面推进“小升规”工作,鼓励和引导小微企业走上“专精特新”之路,推动小微企业转型升级。
2016年以来,我市不仅注重“小升规”数量,更加注重“小升规”质量,强化退规考核,不断完善“小升规”奖惩措施。2015年新上规129家企业贡献作用显著,已兑现落实每家企业10万元的奖励。
据悉,2016年温州下达给我市的小升规任务数65家,我市主动“自我加压”,要求完成80家,截至目前,我市已有84家小升规企业办理入统手续,超额完成全年任务数。
实施企业综合效益评价
工业企业贡献多少要素资源倾斜多少,以资源占用产出论英雄,给工业企业进行等级评定,划分档次。在各自等级内,相应企业在税收、用电、用能、用地、用水、排污、金融等要素中,将会得到差别化对待……近年来,市经信局以省级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为契机,以企业电产比、电税比为核心指标,加速构建效益为导向的企业评价体系,对全市工业企业实施A、B、C分类管理,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实施差别化管理,营造“资源占用产出比论英雄”的氛围,推动企业转型发展。
2016年,市经信局更是将评估对象扩大到2015年全年用电10万度以上工业用户,据统计,列入评价企业4788家,其中A类企业283家、B类企业2948家、C类企业748家、参照C类执行809家。对1533家C类(参照C类)企业将在用电、用能、用地、用水、排污权指标、城镇土地使用税、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融资等资源要素配置上实施差别化政策,倒逼“低小散”企业转型提升。
大力开展“四无”整治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部署下,去年以来,市经信局坚持把“四无”专项整治行动作为破解“低小散”低端锁定的主要抓手,以促进小微企业成长提升。
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市已排查“四无”生产经营单位21345家(小作坊7325家),其中无证无照7365家,无安全保障6607家,无合法场所4009家,无环保措施3947家;已整治完成17747家(小作坊7325家),按照15000家考核任务基数,整治完成进度达118.31%,小作坊整治完成率100%。
关键词: 精准帮扶
深化助企服务
2016年,市经信局以“五帮五助”助企服务活动为载体,建立了“四个一”培育机制,帮助企业用好、用足、用活助企政策,进一步优化助企服务。
建立“一对一”精准服务机制,市级领导干部挂钩联系50家领军企业和100家高成长型工业企业,组建50个服务组,以“送政策、找短板、听意见、破难题”为重点,定期走访调研结对企业,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情况,征询企业发展中要素制约、融资需求、人才引留、社保缴费等意见,形成“一企一档”。
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集中走访企业247家,梳理汇总企业问题124个,已协调解决94个,难题化解率75.8%。
此外,该局还在全局内部开展了“下基层、进企业、解难题、优服务”活动,全局干部按照科室进行分线,深入到乡镇(街道)、企业内部,围绕当前企业所需所盼,“访企”摸实情,“惠企”办实事,“为企”解忧愁,用真情连企业、用真心帮企业、用真功炼作风,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
推进降本减负
去年以来,我市为激发实体经济活力,多措并举,频出实招,降低企业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出台了《关于推进降本减负稳增促调的若干意见》,打好企业降本减负组合拳,督促落实有关降低税费、社保、融资、要素、物流成本等方面的政策,编制《瑞安市降本减负优惠政策索引》,利用政府网站、媒体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加大惠企政策宣传,提高企业对政策的知晓率,激发企业发展动力和成长潜力。
2016年累计兑付各类财政扶持资金2.12亿元,58家高新技术企业优惠企业所得税11692万元,减免小微企业所得税2186万元,研发费加计扣除企业86户加计扣除额3.09亿元,临时性下浮医疗保险费缴费比例,减征金额3108万。“营改增”试点预计全年为企业减轻税收负担3亿多元。
加大风险帮扶
2016年,市经信局积极参与全市企业风险处置工作,强化企业风险排摸,继续发挥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的过桥作用,进一步减轻企业融资成本,有效遏制“两链”风险蔓延。
去年,全市新增风险企业61家,共有183家企业使用瑞安市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533笔,共计金额36.68亿元,企业数、笔数、金额同比分别下降19.74%、29.03%、30.97%。
2017年,新起点、新理念、新状态、新风貌,市经信局将一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更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克难攻坚、勇于担当、开拓进取、主动作为,努力推动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实现新突破,力求在“十三五”的第二年交出更加精彩的工业经济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