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屿62岁妇女患白血病急需血小板 瑞安热血志愿者服务队献血救助
意大利华侨感谢好心人救母之恩
■首席记者 缪星象
1月16日下午,华侨林凤连急匆匆地来到本报,她手拿一封感谢信,要感谢瑞安热血志愿者服务队,尤其是该服务队的吴远保、贾建东、金余存等爱心人士。她说:“没有他们的献血救助,我妈妈可能早就撑不住了!”
患者家属:如果没有亲身经历,无法想象有这么多好人
林凤连今年40岁,原籍瑞安马屿,多年来一直和丈夫在意大利巴里市经商。去年年底,林凤连得知在家乡的母亲突患白血病,急忙赶回国内。她的母亲62岁,住进市人民医院后,身体情况很差,为了治疗,急需大量血小板。
瑞安热血志愿者服务队成员吴远保是最早知道这件事的人之一。他回忆说,去年12月26日,他有事去市人民医院,遇到一个老人在哭,那是林凤连得父亲。吴远保询问老人后知道了这件事情,就安慰老人尽量先动员身边的亲友捐献。如果确实不够,他们会帮忙想想办法。
市血站副站长林孟坚告诉记者,献血小板和献全血有所不同,两次献全血间隔时间至少要半年,但献血小板间隔时间只需半个月,恢复很快。但捐献血小板对捐献者身高、体重及静脉弹性等身体条件要求高一些,符合献血条件的人不一定能成功捐献血小板。
记者了解到,我市血小板供给一直比较紧张,需要家属亲友互助捐献。林凤连和家人、亲友都去检测,只有一人符合捐献条件,捐献了10个单位血小板(250毫升,一次治疗的用量),加上市血站紧急调剂的10个单位,还远远不够。
1月9日,正当林凤连和家人焦急万分之际,吴远保来到市血站,为林凤连的母亲捐献了10个单位的血小板。吴远保捐献血小板后不久,服务队成员贾建东、金余存也来捐献血小板,大家一起帮助林凤连的母亲渡过难关。
“如果没有亲身经历,真的不敢相信有这么多好人。”林凤连说,她知道这件事后,赶到市血站见到了吴远保,一定要请他们3人吃饭,以表感谢,但都被婉言谢绝了。
献血志愿者:献血30余次,第一次听到“感谢”
记者了解到,吴远保老家在江西吉安,无偿献血已有10年。2015年他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2016年他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2015年6月份至今,他和热血志愿者服务队的多位骨干成员几乎一直保持半个月献血小板一次的频率。
“对我们来说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对患者来说可能就有生死之别。我们希望更多爱心人士能够加入无偿献血队伍中来。”吴远保说,瑞安热血志愿者服务队正式成立于2015年11月23日,目前有成员100余人,既有新居民,也有本地居民,他们都是热心的无偿献血志愿者。
对于林凤连的感谢信,吴远保很有感触。他说,大家没有接受林凤连的报答,是因为要遵循无偿献血的本质,也就是帮助他人、不求回报,“要不然爱心会有点变味儿”。但另一方面,在多次参加无偿献血的过程中,像林凤连这样感恩的患者家属,实际上并不多。吴远保说,自己献血30余次,还是第一次听到“感谢”,有时有的患者家属自己没有想到去献血,却先去找服务队的志愿者们,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
“对于急需用血的患者,我们建议先发动其亲属义务献血,这样才能让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帮助。”吴远保说。
记者从市血站了解到,春节即将到来,历年春节前后都会出现季节性“血荒”,届时用血将比较紧张,希望广大市民积极献血,用爱心为生命加油。
贾建东(左图)和金余存(右图)在捐献血小板
华侨林凤连的感谢信
[评论]
为献血
志愿者
点赞!
■陈瑞建
寒风冷雨,临近春节的瑞安这几天寒意逼人,但一群无偿献血者用他们的鲜血和爱心为寒冷的冬日注入了一股暖流。
瑞安热血志愿者服务队成员吴远保、贾建东、金余存献血,并不是为了获取回报,而是想通过献血来诠释爱心,为生命加油。诚如吴远保所说“对我们来说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对患者来说可能就有生死之别”。但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是熟人日常相处、交流,有时也会带着几许防备,更何况是完全陌生的人,绝大部分人都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世哲学。而这次多位志愿者献血之举,只源于吴远保的一次偶遇。也正是这个在他人看来“管闲事”的举动,诠释着人性之美和道德光辉,传递着正能量。
“献血30余次,还是第一次听到‘感谢’”,对于吴远保的这句无奈之语,我们不能仅在口头上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点赞,我们更需要行动的“跟进”,让患者家属的感慨“无法想象有这么多好人”,变成“瑞安就是一座温暖之城,好人多兮多”。
向曾参加过无偿献血的志愿者致敬,也向所有的社会志愿者们说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