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天气有点冷,该“捂”还得“捂”
春节期间我市空气质量优良,比去年同期有所提升
■记者 蔡玲玲 通讯员 陈洋洋 南伟杰
今天迎来节后首个正常工作周,气温,也似乎回到了自己的轨道上。昨日一股冷空气南下,立马把南方提前到来的春天拉回了冬天。不过,既然已经是立春时节,天气自然也冷不到哪里去,本周最冷也在5℃以上。另据市环境监测站数据,春节期间我市空气质量均为优良,相较去年同期空气质量有所提升。
本周天气回归“冷”,虽已立春还需“春捂”
根据市气象台预测,市区今天晴,8至15℃;周二,多云,8至14℃;周三,多云转阴有时有雨,9至16℃;周四,雨渐止转阴到多云,7至12℃。从气温来看,处在不冷不热的区间,美中不足的是周三插播了下雨天。
上周五,迎来立春节气。在气象学中,立春并不意味着春天来了,只有连续5天平均气温超过10℃时才算真正入春,因为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记者从气象部门了解到,我市历年入春时间一般在3月中旬。这段时间,仍有冷空气不断来袭,特别是对于体弱的人群来说,感冒、发烧防不胜防,大家仍不可掉以轻心。
这个时节,切忌气温稍有回升便迫不及待穿春装,衣服还要穿厚点,“春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春捂”究竟怎么捂?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格外需要“春捂”的人来说,15℃可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如最高气温未突破15℃,还要穿厚实点;最高气温若升至15℃以上,衣物可随着气温回升减下来,但别减得太快,同时还要注意温差,若气温回升,但日夜温差大于8℃时,也是“捂”的信号。
“一年两头春”,这个鸡年有点长
这个鸡年很特别,是“一年两头春”:2017年1月28日开始进入农历鸡年,直到2018年2月16日才会迎来下一个农历新年,所以这个鸡年就包含了两个立春日,即鸡年的正月初七(2017年2月3日)和腊月十九(2018年2月4日),民间将此称为“一年两头春”,也称为“双春年”。上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况是2014年的农历马年,下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况要到2020年的农历鼠年。
这个鸡年还很特别,是个闰年,共有384天。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说,在阳历中,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回归年,平年365天,闰年有366天。而我国传统的农历是以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为依据,一个月约29.5306天,12个月为354天或355天,比阳历年少了11天。
如果任由农历和阳历间的天数如此相差下去,那就会出现春节在夏天过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古人采用设置闰月的方法。现行农历置闰方法是“十九年七闰”,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年。农历闰年因为多了个闰月,因此一年有383天至385天,而农历平年一般有353天至355天。
农历鸡年有一个“闰六月”,因此,这个鸡年共有6个小月、每月29天,7个大月、每月30天,一年共有384天。农历六月出生的宝宝今年可以收两份生日礼物、吃两次生日蛋糕、开两次生日趴哦。
今年春节期间空气质量好于去年同期
记者昨从市环境监测站获悉,春节期间我市空气质量均为“优良”。据记录,除夕至正月初三,我市PM2.5浓度为38毫克/立方米,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8.3%。除夕、正月初一、初三,受市民燃放烟花爆竹等因素影响,空气质量良,正月初二、初四、初五、初六均为优,相较去年同期空气质量有所提升,去年7天春节假期只有两天空气质量为优。
据了解,影响我市空气质量的因素主要为工业污染、汽车尾气等污染源。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对空气质量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
据悉,今年春节期间空气质量出现波动的时间段为正月初一零时及延后的一两个小时。不过市环境监测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相较于去年,今年春节期间污染物浓度下降较为明显,空气质量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