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记录、分享 身边的年味儿
过年,可以很传 统,也可以很“潮”
春节长假过去,年味,成了越来越多人欲说还休的话题。什么是年味?您的年过得有味吗?怎样过年才更有味?本报多位记者记录了自己过年的那些事,和大家分享年味。
吃货笔下的广州滋味
01
吃货的广州行,自然是逛吃逛吃还是逛吃了。除夕下飞机一到酒店,放下行李第一件事直奔酒店健身房,大汗淋漓是为了晚上肚子能装得下更多的年夜饭。
理想太过美好,出行前列了一张美食清单,在必吃的店家前划了重点标注,事实是随便哪一家要么排队让你哭,要么不提前几天订位就吃不到。为了订年夜饭,打了三十几个餐厅的电话无果。当我们泡好方便面、拍完照片、编辑完朋友圈准备发时,居然一家餐厅说第二轮还有个位置,这无疑是1%电量的手机找到充电宝后的安全感。
在广州,早茶是不能不喝的。
广州人称“饮早茶”为“叹早茶”,“叹”是广州的俗语,意为享受。广州人的饮早茶和通俗意义上的饮茶不一样,不光饮茶,还要吃点心。广州人吃饭、聚会、谈生意都喜欢上茶楼,早茶已经成为“食在广州”很重要的一部分,到广州的游客也将“饮早茶”作为城市旅游一项必不可少的正事。
早茶从早上到下午都有,可以喝上好几个小时,老字号的茶楼人山人海,座无虚席,光是排队叫号都要等上一小时。对于吃饭很不习惯等位的人来说,当见到满桌茶点时,竟然没了一点脾气。
肠粉爽滑,凤爪软糯,艇仔粥入口香滑,虾饺皇里居然包着8只虾仁,被流沙包溅了一身后第一反应不是去擦衣服而是张嘴去吸,生怕动作慢一点蛋液就流光了。在早茶餐桌上,因为点心太过出彩,喝茶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来广州自然不能错过海鲜,可酒楼里的海鲜价格吓人。为了吃得地道又实惠,特地跑去当地的黄沙海鲜市场买海鲜,再找饭店加工。
体验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是通过饮食。广州是一座饮食文化深厚的城市,广州人将“吃”发挥到了极致,到处都有美食,丰俭由人。你可以上酒楼品尝精致粤菜,也可以去茶餐厅来份简单餐食,无论哪一种都可以尝到地道广州滋味。
过去一年,我走了国内外很多地方,有了很多不一样的旅行体验,新的一年,愿瑞安日报的读者和我一样,在旅行的路上收获更多。 (孙文静)
02
和发小相聚的这天
每次过年,除了和家人吃团圆饭、去亲戚家拜年,不会忘记的还有一次约会,一次每年必有的约会,那是6个小伙伴的约会。
我们从小就认识,在同一所小学、中学上学,虽然长大之后各奔东西,但一直保持联络,因为是发小,彼此的性情总是了解,也觉得这样一份友情难得珍贵。也不知道从何开始,大家有了自己的微信群,时不时在群里发一些彼此的近况,还不忘发一些好笑的段子或视频,总能引起其他人的共鸣,大家争相在群里发表情图,并附和着调侃。
正月初二,几个小伙伴就在微信群里相约,无论彼此多忙,也要和往年一样碰一次面,聊聊天,说说心事,谈谈自己生活。
19时多,大家如约前来,一见面,一阵喧哗,一年只见一次,却没有任何的陌生感,甚至连礼貌性的问候都省了,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气氛真的很温馨,除却年味,这样的聚会还杂着一种叫友谊的东西。
虽然此次约会的地点是KTV包厢,但是大家碰面后,都是忘情地聊天,围在一起做彼此都喜欢做的事,还时不时打趣谁变胖了,谁的眉毛画起来好看,说到笑点,大家总是笑得前俯后仰。是啊,6个小伙伴有各自的生活,有的是多个孩子的妈妈,有的正怀二胎,当然也有单亲妈妈,有的忙于生意,有的忙于工作,唯独不变的,是这份友谊。身在KTV包厢,却没有点过一首歌,大家面面相觑,笑得更欢了,完全摸不清头脑,为何约在KTV,却连一首歌都没唱。这样无拘无束的约会,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在大家的不舍中,还是说了再见。是的,再见,明年再见。 (欧苗苗)
03
一张旧照片的回忆
正月初一,手机微信里红包飞舞,兄弟姐妹们在群里彼此祝福,好不热闹。聊到兴起时,远在临安的大表姐给我们发了几张旧照片,其中一张就是我父母年轻时的合影。这是我头一回看到。除了结婚照,这是我看过的父母亲照片中最年轻的“版本”了。
母亲告诉我,这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她大概30岁时拍的。照片中的她,脸庞白皙圆润,面对镜头稍显拘谨。倒是我父亲,嘴角轻扬,笑眼弯弯,一只手搭在母亲的肩膀上,意气风发的样子。这是我见过的他最好的状态,那是知足常乐,生活安逸的表情。
照片中的背景,是摆满小商品的柜台,这是我小时候很熟悉的生活场景。那时,我七八岁了。我有印象,无论前一刻我妈跟我爸吵得有多凶,下一秒面对顾客时就是春风般的柔和表情了。现在想来,这也是优点呀。然而这点完全没有遗传到我的身上来。
照片中柜台上琳琅满目的小商品引起了我的兴趣。虽然我家是开商店的,但柜台上瓶瓶罐罐里装的东西我和妹妹俩少有机会吃到。比如,玻璃瓶中的罐头,我记得过年的时候才吃得到;大瓶装的雪碧,会出现在生日酒宴上,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
因为家里是开商店的,小时候在学校里我总是被羡慕的对象。比如春游的时候,好多同学都是带着自家做的凉茶和饼作餐食,而我可以就着黄油面包配“晨光”凉粉,无比洋气。谁能想到二三十年后,如今的小朋友要是带着妈妈制作的蛋糕或寿司去春游,那才是被羡慕的,而带着饮料和面包出门的,就会被其他人说“好可怜”哦。
哈,这样一想,幸好我提早出生了二十多年。等我儿子长到可以春游的年纪,我能够给他带些什么呢? (蔡玲玲)
04
年年过年年不同
又是一年春来到,立春节气赶在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上班日来到,办公室里还洋溢着浓浓的过年气氛。大家伙儿各自做着手头的工作,虽然忙碌,但也不忘相互分享着自己过的这个“年”。
我的这个年,过得和往年相同,又和往年不同。
去年春节,章小七在我的肚子里安安分分,今年春节,他已经有十个月大了。写到这儿不得不感叹,时光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它悄悄地从你身边溜走,带走很多又留下很多。这回我要感谢时光,它给我带来了一件最好的礼物——章小七。十个月的他成长喜人,不仅能按照大人简单的指令招手拍手摇摇头,还能扶着家具满屋溜达了。
朋友圈里很多宝妈们都纷纷转发感叹:“你们打牌我带娃,你们看春晚我带娃,你们红包接龙我带娃,你们吃糖嗑瓜子我带娃,你们放烟花看礼花我带娃,过年没什么不一样还是带娃,可能不一样的是在炮声中哄娃。我可能过了个假年。”的确是这样,有了孩子以后,万事都以孩子为先。
为了在分岁酒、新年酒上让大家看到活泼可爱的章小七,去酒店前都要打仗似的给他洗澡喂饭。好在亲朋好友都很喜欢活泼爱耍宝的章小七,吃酒、祭祖都争着抱他,让我至少在春节能安安稳稳地吃上每一餐。
相信时光会继续带着小七用飞的速度去成长,等到来年春节,他会继续给我们惊喜;等到来年春节,我们又会过一个不一样的年。 (李心如)
05
我的春节在路上
过去,春节对于我来说足以用“宅”和“吃”来概括:懒洋洋地宅在家里面,睡得“天昏地暗”,在亲戚的“催”中吃饭,奔赴下一场酒席。而今年,我的春节变得不一样了,因为有了两个家——高楼的娘家和莘塍的婆家。
除夕,万家团圆的日子。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我们老早就在纠结,这天去哪儿。问过双方父母的意见后,最终决定,中午娘家,晚上婆家。到家时,已经是午饭时间,蛋饺是妈妈一个个煎的,里面的馅可比菜市场买的多多了;鳗鲞是妈妈一条条晒的,颜色和味道绝佳;炒双粉里加了啤酒,那是我妈的独门秘方……
午饭结束后,待我们转身离开时,我不敢回头看一眼,也不敢想象我妈晚上会如何辗转反侧。
正月初一休息一天,初二再次“在路上”。繁忙的56省道,原本一个来小时的车程,我们多花了一倍时间才到家。
走了几个亲戚,初三晚上又回到婆家,为了初四湖岭的一场喜酒,也在这天感受了春节期间的瑞枫线别样风景。初五早上继续回高楼,把没有走过的亲戚继续走完。在亲戚家吃完晚饭,高楼大桥上排起了长龙,底下的56省道上,汽车像小乌龟一样,缓慢挪动。
路又阻了。看着天慢慢暗了下来,我们还是在路上。为了避免返程高峰,当晚,我们又踏上了回家的路途。粗粗算来,短短几天,我们的车程就足以开到杭州了。
问自己,累吗?说不累还真违心,但这就是子女应该做的。我们的人生在车轮的滚动中前进,同时,我们的父母在慢慢老去。我们总说,自己还小,不愿意长大,但我们确实长大了。
如果有时间,还是多陪陪父母吧! (黄君君)
06
姐姐回国过年,我当导游
对于一直在家乡过年的我们来说,春节离不开亲戚串门、拜年、聚餐,但是对多年来生活在国外的姐姐一家来说,上一次在国内过年,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
除夕夜,闪着光的小小烟花棒和村里跑动的孩子,此起彼伏的烟花爆竹声,似乎又唤起了姐姐记忆中的年味:“多少年没有在家过年,过春节还是国内热闹。”
这几年,过年大家都兴出去玩,即便不走远路,在家附近游玩也是一种乐趣。姐姐一家先是走亲戚拜年以及聚餐,后由我带着逛了逛乡村旅游点,绿道和幸福谷乐园都是高楼这两年来最热门的游玩点,而且过年期间幸福谷还有特别的演出和灯光节。第一天带领姐姐一家到绿道骑了一趟自行车。三个大人两个小孩,骑上绿道专用自行车,前后两排、四个轮子的自行车,自由地在绿道中骑行。坐上自行车,两个孩子一人抓着一个风车,风车随风转动,自行车在竹林里穿梭骑行,伴随着晴朗好天气,畅快呼吸新鲜空气。
第二天晚上,姐姐一家又去参观了幸福谷的灯光节,高楼下泽村的幸福谷算是春节里最热闹的游玩点之一,虽然入夜后气温颇低,但丝毫不减游玩的兴致。
随着乡村旅游项目的增多,老家的年味又多了些不同。再问什么是“年味”,它一直在那里,不离不弃,只是我们习惯了它,反而觉得有些无趣和无所谓。其实是我们有了更多的欲望,你忙着去实现的时候,这些“年味”也被你忽略了。不如多花点时间陪陪家人,多感受这浓浓的年味。
(杨微微)
07
春节里的
厨房琐事
1月27日,除夕的早上,我醒来一看手机,快10时了。老婆手里正抓着拖把,把儿子赶到床上来,以便自己能够擦地板,迎接新年。
30分钟后,阳光从大开的窗户里照进来,地板上的水渍越来越浅。
多么美好的一天,假期的开端,晚醒的早晨,满屋的食物,而我正好肚子饿了。走进厨房,儿子要吃巧克力,我妈给他做了年糕他却不吃。“再吃甜食明天就要去打针啦!”老婆威胁着把巧克力放在冰箱上面。
“妈,我们给你买件貂皮大衣吧。”我老婆说。
“不用。”无论给我妈买什么,她的第一句话一定是“不用”。
“时代广场打折,下午一起去,不贵的。”我嫂子说。
“真的不用,衣服那么多。”我妈一边回答一边愉快地在锅里翻炒着年糕。
“你看隔壁家,那谁谁,都穿貂皮呢。”我老婆在用激将法。
“过年不方便穿,明天去点头香,那些毛烧着怎么办?”我妈一边摆事实讲道理,一边把手伸进放着虾皮的调味盒,突然叫一声,手里抓着一个东西说:“快看!这是什么?”
我们伸长了脖子围上去,只见她指尖上捏着枚葡萄干大小的鱿鱼。大家都发出了一声惊叹,儿子喊着“我要看我要看”,我又把他抱了起来。
“小时候碰到挑担子卖虾皮的人,我们都在里面掏掏掏,找条小鱼干啊、小鱿鱼啊什么的,很好吃的,你们尝尝。”我妈笑着把小鱿鱼递给嫂子,嫂子看了递给我老婆,大家都笑起来。儿子趁我不注意,伸手拿了冰箱上的巧克力。
“什么事情这么高兴啊?”哥哥刚从山上回来,外套上挂着一些草。爸爸跟着过来,掸掸他身上的碎草。
“已经清理好了,明天一起去拜坟吧。”哥哥对我说。
“好的。”我说。
“明天一起去山上看阿太好不好啊?”我问儿子。
“好啊!好啊!”他高兴地跳起来,不知道是因为巧克力还是因为过年。 (缪星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