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注重食品安全监督
执法检查跟踪督查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记者 陈希林
食品安全事关民生福祉。近几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十分重视食品安全监督工作,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执法检查,跟踪督查,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制定督查方案,分3小组督查,领导挂帅督查……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食品安全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市人大常委会于2012年制定了《瑞安市关于开展食品安全法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跟踪督查活动的实施方案》。当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成立食品安全督查组,并聘请有关专家担任督查工作顾问。督查分3个督查小组,由常委会领导担任组长,有关委室具体负责,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及专家参加。
督查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办法》及《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等实施情况和2010年食品安全法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督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关于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建设情况、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执法体系建设情况等。督查以暗访为主,对食品安全突出的具体问题,以有效形式开展暗访,一查到底。在暗访的基础上,各督查组对有关部门及乡镇、街道执法情况再进行全面检查。同时,建立市食品安全人大代表监督小组,以各种形式参与和配合食品安全督查工作。
在审议阶段,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审议意见贯彻落实情况的报告及市人大常委会督查组的报告。在整改阶段,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和市民代表对食安办、卫生、质监、市监、农业(林业)、海洋与渔业、经信、商务等部门的整改工作进行满意度测评。然后,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对督查意见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监督。
三级联动,专题询问,代表问政,代表评议……
连续五年跟踪督查
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要求加强统一协调,理顺体制,实现食品安全的全过程、全方位的“无缝”监管,各监管部门各尽其职、相互支持,形成监管合力;各执法部门要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门,做到权责明确;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要加强打击力度,依法从快从重惩处;对政府部门监管不力的,要依法予以追究责任;进一步突出监管重点,加强对源头生产经营企业和餐饮单位的重点监管,确保“米袋子”、“菜篮子”、“油罐子”的安全。
为确保食品安全监督工作取得实效,2013年8月,市人大食品安全监督团成立,下设8个小组,成员共68人,分别由各镇人大、街道人大工委推荐的部分市人大代表组成。监督团通过明查暗访、视察约见等形式,对我市食品安全工作情况开展监督活动,重点检查《决议》落实情况,及2012年市人大常委会食品安全专题询问会上提出的问题及市人大常委会食品安全工作跟踪监督方案提出的加强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建设等内容落实情况;及时反映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和要求,积极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活动。各小组每年开展2次以上的监督活动。
2015年12月,市人大常委会还召开食品安全代表评议会,听取市市场监管局等相关部门工作汇报,人大代表对食品安全进行了评议,并进行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是基本满意。
记者从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了解到,市人大常委会已连续五年对食品安全工作进行跟踪督查,每年都有新动作,如2012年的三级联动,2013年常委会专题询问,2014年代表问政,2015年代表评议和2016年对公共食堂食品安全进行专项督查等。通过执法检查跟踪督查,2014年以来,全市共立案查处各类食品安全违法案件1235起,向公安机关移送95起,追究刑事责任113人,有力震慑了食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行为。
技术支撑全省领先,
快检体系全省推广……
食品监管成效明显
市人大常委会的执法检查、跟踪督查,有效推动了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据了解,近五年来,我市不断夯实基础保障,提升监管效能,强化社会共治,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我市于2014年率温州全市之先,启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并理顺部门职责,实现食品安全全程监管无缝对接。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乡镇(街道)部门考核考绩,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建立乡镇(街道)食品安全网格化责任机制,全市建成23个大网格(乡镇或街道级)、959个中网格(村或社区级)、1746个基层小网格(同综治网格),严格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落实。率先在温州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建立起一支50余人的专业食品安全协管员队伍,进一步强化了基层监管力量。
技术支撑全省领先。我市整合相关部门检测资源,投入1200多万元建成市食品检验检测中心。该中心面积达1000平方米,累计通过资质认证项目696项,可全项目检验产品116种,检测水平处于全省前列。2014年以来,检测各类食品4250批次。
硬件设施持续完善。近五年来,我市共完成农贸市场改造提升29家次,面积达5.25万平方米,完成投资4948.35万元,建成省文明示范农贸市场9个、省级放心农贸市场8家,市场整体面貌明显改观。已建成机械化屠宰场1个,生猪及活禽屠宰点共8个。
基层基础不断夯实。建立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个,主导产业示范区5个,粮食生产功能区52个,特色农业精品园2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管理系统联网监测点23家。去年10月,我市顺利通过验收,成为省政府确定的第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食品流通领域开展信用监管,建档9865家,电子追溯系统初步建立。
此外,创新规范举措,食品监管效能显著提升。“分类施策”实现小作坊全面规范,全市共普查登记食品加工小作坊282家,建档率100%;“强化快检溯源”确保农贸市场食品安全,投入100多万元,建成包括1个快检室、2辆流动快检车、15个快检箱及13个涉农镇街农产品快检室、23个农贸市场免费快检室的快检体系,此举在全省范围内作为典型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