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群众期盼 促进民生改善
——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摘编
■记者 黄丽云/文 王鹏洲/图
加大连片拆改力度,促进城市(镇)有机更新,进一步完善政策解决农民住房问题,加快桐溪—福泉山景区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加快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畜产品有效供应和质量安全监管……本次大会的代表们立足民生、情系百姓,一件件议案都点到了百姓的心坎上。
加大连片拆改力度
促进城市(镇)有机更新
建议者:叶序锋 关键词:连片拆改
背景:城市有机更新是新型城市化背景下推动空间产业转型,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是现阶段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优化城市空间形态、改善宜居休闲环境的重要途径。当前,在全市上下“大拆大整”工作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加大瑞安各功能区、中心镇拆改力度,出台政策引导,促进连片拆改,加快瑞安“产、城、人”融合发展。
建议:坚持系统排摸,科学谋划拆改空间。基于全市危旧房再排查工作,组织专业团队对重点地块进行全方位排摸。以城市有机更新的视角统筹谋划棚户区、危旧房改造,根据实际情况,出台连片拆改计划,集中连片拆一批、改一批,实现城市资源大搬盘、环境大改造、功能大提升。
强化政策引导,倒逼促进拆改动能。拆改工作中存在的资源要素瓶颈制约形成新的“倒逼”机制,实际上这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一个契机。建议市里出台政策扶持,对符合城市(镇)规划的拆改地块优先发展,除用作市(镇)重点项目之外,考虑一部分给所在村解决农村住房困难以及明确由村集体经营发展第三产业,进而促进城区村二产三产融合,乡镇村接“二”连“三”发展。
强化市镇(街)联动,合力推进拆改项目。建议全市对大项目形成高压态势,市里有关部门支持乡镇(街道),实现部门挂钩乡镇(街道),避免乡镇在基层直接和群众形成矛盾。认真做好项目规划,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挂图作战,加快项目前期,推动项目落地。
进一步完善政策解决农民住房问题
建议者:张士布 关键词:农民住房
背景:住房是农民安居乐业的基础性条件,住房问题是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重要民生问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解决农村住房困难问题,制定出台了《瑞安市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农村住房审批政策,并将审批权限下放至各镇街和基层站所,大大方便了群众办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旧村改造难度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政策的实施。
建议:研究出台城镇控规范围小团块改造的办法。一是改造方式更灵活,采取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改造区内的危房成熟一处,改建一处,即可以降低村民改造难度,又可以让成功范例起到示范效应;二是严格把控房屋景区风格,对房屋屋顶设计、外立面设计进行强制统一,以塑造景区形象;三是镇区小团块改造审批权限下放至基层,由乡镇组织实施镇区团块改造,由土地所、住建所进行土地、规划审批,土地性质保持集体不变,不征为国有,以降低村民建房成本;四是更灵活的规划审批办法,对农村危房审批,建议参照瑞安城区规划指标,并采取一事一议的方法,进行适当放宽;五是集镇范围内的危旧房参照《瑞安市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执行。
加快桐溪—福泉山景区旅游资源综合开发
建议者:叶小朴 关键词:旅游资源
背景:桐溪风景名胜区位于桐浦镇西北侧,素有“浙南小西湖”之称。而福泉山位于桐溪风景区西边,被誉为“洞天福地”,曾被《辞源》等多本书籍记载为“陶弘景隐居修炼之所”。将福泉山与桐溪旅游风景区连片打造,不仅有利于提高桐浦镇整体旅游水平,还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桐溪—福泉山景区旅游资源一直未能得到更好发展,其中景区道路不通畅、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服务接待能力不足等成为制约景区发展的拦路虎。
建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桐溪—福泉山景区的知名度。针对景区内道路狭窄不畅通、村间道路不相连、景区停车场欠缺等实际情况,启动“基础设施修建计划”,拓宽、连通景区道路,健全基础服务设施。同时,依托瑞枫线和104国道复线带来的客流和交通便利优势,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全力提高景区知名度。
完善服务设施格局,增强桐溪—福泉山景区的吸引力。以“严格保护,合理开发”为原则,科学地开发景区的山水资源,适当地引进漂流、农家乐等娱乐项目。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吸引社会闲余资金参与到景区的建设与管理,全力完善景区配套服务设施。
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提高桐溪—福泉山景区的影响力。严禁景区内迁入重污染企业,严禁在景区内从事畜牧养殖等影响景区环境,结合环境整治活动,着力改善景区环境。
加快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建议者:陈茂丰 关键词:小城镇环境整治
背景:小城镇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是推进新型城市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节点。我市历来高度重视小城镇环境整治工作,借助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的“双创”活动,通过深入开展“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等系列工作,小城镇环境有了显著的改善。
建议:完善危旧房政策。抓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大拆大整”首当其冲,而在“大拆大整”工作中,危旧房改造就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小城镇整治改造中,需积极引导危旧房进行改造,对改造的房屋建筑风格和风貌进行控制,既可解危,又可改变镇容镇貌。
培训管理实施人员。小城镇综合整治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建议市政府对镇级工作人员组织培训及参观学习我省及温州的“样板”案例,切实做到规划更接地气,增强规划先行的主导作用。
强化项目资金保障。小城镇三年行动计划事关全镇未来建设,从简单的公厕改造、环境卫生清理到重大项目建设如石龙溪整治、寨寮溪镇前亲水平台、生态搬迁安置等均需资金支持,目前市政府已提供融资渠道,建议借鉴其他地区经验,由市财政统一设立融资平台,进行资金管理和分配。
加强畜产品有效供应和质量安全监管
建议者:林志寅 关键词:畜产品
背景:经过近两年的畜禽业污染集中专项整治,我市本地畜禽存栏、出栏数持续减少,主要肉类自给率从2014年40%下降至目前的25%以下。本地畜产品供给能力的下降,势必要求增加外调数量,而大范围、长距离的调运,有可能带来外来疫源,疫情传播扩散风险变大,外调增加带来的市场供应风险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压力加大。
建议:强化政策扶持,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加快非禁养区保留规模畜禽场的整治提升进度,妥善解决畜牧场用地备案等历史遗留问题,对已完成整治提升的规模畜禽场,要及时予以项目补助,帮助养殖企业早日投入生产。
加强市外协作,确保畜产品供应规范稳定。政府牵头协调有关部门根据我市生猪、山羊、肉牛、活禽、畜禽、鸡蛋等缺口和调运需要,把市外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列入支持内容,与畜牧业大市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
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引导畜禽交易、屠宰企业改造提升。加快建立起与人民生活需求相适应,布局科学合理、产品质量安全的机械化、标准化畜禽贩销和定点屠宰加工体系。
强化质量监管,加快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加强对养殖、屠宰、收购贩运等各环节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逐步杜绝滥用抗生素和人药兽医现象;会同输出地的畜牧兽医部门共同制定供瑞畜产品基地风险评估制度,实施规范管理;加强牧场投入品、生鲜乳收购站与运输车辆等管理,严格记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