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岱“有声名片”成乡村文化新符号
悠悠村歌,道出4个村华丽变迁
■记者 张洵煜/文 陈立波/图
“前垟前垟我家乡,前垟历史长又长啊……”日前,《前垟之歌》唱响前垟村文化礼堂,不仅唱出村民的幸福心声,也成为乡村文化的新符号。
目前,潘岱街道前垟、上溪、林岙和芦浦共4个村有村歌。“村歌是村民的共同语言,代表每个村的历史文化特色,属于每个村民,所以一定要接地气、得人心。”街道文化站站长张德者说,村歌不仅保护了地方文艺,也守住了村民的精神家园。
潘岱的村歌有哪些特色,背后蕴含着什么动人的故事?让我们循着村歌的旋律,找寻历史与文化的足迹。
芦浦村:
“家家捕鱼忙,代代英才辈出”
800多年前,南宋嘉定至宝庆年间,张建公自福建迁居现芦浦村。
歌词“家家捕鱼忙”反映过去该村渔业的繁荣。村干部张叶秋介绍,早在新中国成立前,芦浦村就有个体作业船只下海捕鱼,后逐步组建为渔业队,并形成小船变较大船、由近海向深海发展的趋势。71岁的村民张德胜依稀记得,在他小时候,父辈常去飞云江口凤凰头抓螃蟹等,再挑到瑞安城区售卖,他们总能挑剩下的小虾小蟹美美地吃上一顿。
除农业外,办瓦窑是该村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支柱产业之一,据说早在19世纪中后期就开始发展。20世纪60年代,制瓦业迎来生产高峰期,不少村民从事该行业。
“从海边挑来泥,光着脚踩实,至少得踩三四次,再晒干烧制。”张叶秋十几岁起就跟着父辈学习制作砖瓦技术,深谙工序流程。他说,当时干两天能赚约0.8元。在他20多岁时,因半机械化生产的普及,传统方式制作砖瓦逐渐衰退,逐渐成为村民的记忆。
不过,该村文化礼堂中建有农耕馆,里面陈列着不少传统农耕工具。同时,村文化礼堂还建造了张更讲堂,并陈列其生平事迹,鼓励后辈向其学习。
张更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矿床学家。1896年,他出生于芦浦村,毕业于哈佛大学,对我国早期矿床地质学开展开创性研究,提出打分叉井的理论。他从事教育工作40多年,是我国石油地质教育事业的创建人之一。
前垟村:
“建粮食功能区农业忙,
炼锻造谋发展产业强”
前垟村位于田垟前面,故得名。1965年,在村“两委”的指导下,前垟村500多亩水田平整出四大块。“如此一来,不仅增加了耕地,成为粮食功能区,同时为后来的机械化耕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村干部说。
该村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北过桐岭、十二盘岭均可到达温州城区,还有直达瑞安城区、仙降、平阳坑的轮船,如今铁路沿大龙山而过,瑞枫公路穿村而过。便利的交通为该村工业生产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全村有工业企业28家,以锻造为主。歌词“建粮食功能区农业忙,炼锻造谋发展产业强”是对该村发展的最好写照。
近年来,前垟村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95年,该村集资50万元,整改全村主要道路,并修建了一条长200米、宽36米的水泥路。2010年,村民捐资40多万元,修筑了一条2000多米长的驼山岭水泥路、健身活动场和4座凉亭。
如今,前垟仍未停止发展的脚步。近期,该村正在着力打造文化商业街。“文化商业街以前垟村路口至江边一带为核心区域,包括江边景观走廊,全长约2公里,集饮食、娱乐、休闲为一体,目前正在施工阶段,有近200家商铺入驻。”潘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廖象游说,今后前垟村民的生活将更加丰富时尚。
林岙村:
“三月桃花梨花开,十月柿子枝头摇”
林岙村居潘岱街道中部,紧邻飞云江,是该街道人口最多的村。村内建有浙江省东海明珠文化中心,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内有图书1.02万册,活动中心可以开展羽毛球、台球、棋牌等多项文体活动。
林岙村的发展与农业密不可分。该村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适合种植柿子、桃子、杨梅等作物。正如歌中所唱:“三月桃花梨花开,十月柿子枝头摇”。如今更是工农业齐头并进,强华大棚草莓合作社带动部分村民兴起特色农业种植,工业加工业等解决了农村闲散劳动力。
另外,林岙还有秀美的山水风光,山上有历史悠久的白云寺。该村建有登山步道,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游玩。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的精神生活愈加丰富,文化礼堂便是他们的精神阵地之一。在该村文化礼堂内,老人或练习书法,或听唱鼓词,或玩棋牌,好不惬意。“村里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我们的晚年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了。”村民白大爷笑着说。
上溪村:
“山色啊翠翠,耕读啊传统”
上溪村三面环山,林木繁茂,因溪的上游有众多大小不一的溪潭,故取名为“上溪”。上溪村风景与歌词“山色啊翠翠”十分贴切,而“耕读啊传统”则描绘出该村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600多年前,潘姓、孙姓先祖先后迁居于现上溪村。明朝洪武六年,黄氏先祖从福建泉州迁来,王氏、张氏先祖相继来此聚居,繁衍生息,代代发展。
上溪村山清水秀,但因地处半山区,交通工具和水利设施落后,农业基本靠天吃饭,不时闹饥荒。村干部介绍,直到20世纪60年代,上溪村民在原有耕地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在观音山开辟100多亩茶园,并聘请专家传授茶树枝叶扦插育苗等技术。经过几年时间的培育,茶叶产业迅速发展,村民总算度过了饥荒岁月。
该村拥有得天独厚的山地资源优势,是温州制药厂的药材种植基地之一,种植“罗美木”、“褚崇菊”等药材为村集体经济增收。
后来,植树造林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数年后,松树覆盖了上溪村大部分山地,优化了自然生态环境,而且松枝作为燃料,出售给砖瓦厂,进一步发展了该村经济。
路修到哪儿,发展的机会就到哪儿。1975年,该村建造了村里第一座水泥桥,解决了南北通行不便的难题;2003年,村民捐资修筑山底1000多米长的水泥路,并建成健身活动场、避雨亭等;2005年,该村投资140万元,拓宽路面,形成三纵三横的水泥路,交通进一步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