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五·九”批示精神
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
■首席记者 林长凯
前不久刚闭幕的市党代会和“两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市四套班子领导,提出了“加快融合发展、打造至美瑞安”的战略目标。昨日上午,市委书记陈胜峰、市长麻胜聪等市四套班子领导率30多名党员领导干部赴隆山公园毛泽东“五·九”批示纪念亭和瑞安第一个党组织成立地话桑楼参观,开展党性教育,重温入党誓词,全面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表达坚定践行群众路线的决心。
毛泽东同志“五·九”批示和话桑楼在我市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记者经过一番采访,了解“五·九”批示和话桑楼的背景和意义。
毛泽东“五·九”批示
其中一个材料来自瑞安
市区隆山公园内有一个小亭子,亭内立着一块汉白玉石纪念碑,碑上密密麻麻的碑文刻的是毛泽东在1963年5月9日审阅《浙江省七个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好材料》后作出的重要批语,即被广大干部群众称为群众路线教育经典教科书的“五·九”批示。
昨日,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章华虎接受记者采访,讲述了当年瑞安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光荣往事:1961年,中央出台《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要求大队一级的干部全年参加劳动的时间不少于120天。通知一下达,瑞安的干部们就积极响应起来。1963年4月,毛泽东到杭州视察,按照要求,中共浙江省委上报了七个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材料呈送给毛泽东审阅。这七件材料中有一件是时任中共瑞安县委书记季殿凯写的《隆山公社生产大队干部参加劳动》。毛泽东对此十分重视,在审阅时将题目改为《浙江省七个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好材料》,1963年5月9日写下了长篇批示,高度肯定了瑞安等地干部辛勤劳动、密切党群关系的作风,并把干部参加生产劳动看作是一件具有“伟大革命意义”的“极端重大的问题”。该批示还被列为当时全国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必读文件。
据了解,当时的隆山公社地处瑞安城郊,辖19个大队(村),耕地平坦,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先进,粮食亩产和社员生活水平都比较高。时任瑞安县委书记的季殿凯利用数年时间多次到隆山公社开展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抓住农民反映的“我们掘三锄头,第一锄头给政府,第二锄头给干部,第三锄头才给自己”的问题,有的放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消除干部参加少、补贴工分过多、分配不合理的现状,实行生产大队干部落实到生产队,带头参加劳动,和社员同工同酬,充分调动了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五·九”批示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当今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忆往昔,50多年岁月匆匆,群众路线的核心内涵始终不变。看今朝,广大干部当如何传承和发扬老一辈干事创业精神。
章华虎说,毛泽东“五·九”批示精神的主要内涵是“吃苦耐劳、无私奉献”,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五·九”批示精神放在当今社会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调查研究是一项细致、艰难的工作,只有经过深入、反复的调查研究,才能发现普遍的、规律性的问题,党员干部要多深入基层一线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另外,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批示精神的深刻内涵,切实了解批示的精神实质,继承和发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积极为民办实事、谋实惠,形成干部既讲政治,又讲业务的良好局面。
“五·九”批示精神是老一辈留下来的宝贵经验,体现了党性原则。“当初老一辈的做法,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章华虎说,新常态下弘扬批示精神,要求党员干部继续走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扑下身子、撸起袖子,不忘初心,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实际行动担负起时代担当。
我市第一个党组织诞生在话桑楼
和隆山公园内“五·九”批示纪念亭一样,话桑楼在我市党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承载着崇高的革命精神,被誉为“革命红楼”。话桑楼为瑞安四大名楼之一,由清光绪年间兵部左侍郎黄体芳等人所建,因登楼南瞰可赏览飞云江景色,又名“飞云阁”。
说起话桑楼的红色革命史,章华虎如数家珍。他说,1919年“五四”运动和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瑞安的一批进步知识青年肩负着历史使命,投身到革命洪流中,把话桑楼作为宣传革命真理、发展组织的联络点。1926年11月,中共温州独立支部派林去病到瑞安建党,林去病等人选择在话桑楼建立了中共瑞安党小组。从此,话桑楼就成为了瑞安第一个党组织的诞生地。1927年2月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为了加强党的领导,根据上级指示,中共瑞安党小组改为中共瑞安特别支部,林去病任书记。话桑楼就成为党支部机关所在地。从此以后,瑞安革命的星星之火在这里点燃。林去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宣传革命真理、发展壮大组织、领导农民武装暴动、指挥对敌斗争,推动瑞安革命翻开了崭新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话桑楼由于种种原因损毁。1982年,经有关部门鉴定,话桑楼为中共瑞安特支成立旧址,并确定为我市重点保护文物。随后,话桑楼的重建一直牵动着老干部的心,一直牵动着全市党员干部的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2011年12月把重建计划写入党代会报告,之后又多次研究重建选址,优化完善建设方案。2013年4月,话桑楼在市区隆山公园西侧绿地正式开工重建,2014年7月竣工。重建后的话桑楼基本上是按照原本的面貌建设的,造价为190多万元,建筑面积约306.6平方米,整栋楼为木质结构。
“话桑楼历经沧桑,几经修缮、拆迁,最终成功在异地按原貌重建,现已成为激励瑞安儿女锐意进取、砥砺前行的不朽丰碑。”章华虎告诉记者,话桑楼体现了先烈们为共产主义理想矢志不渝、奋斗终生的执着追求和为党和人民的利益舍生取义、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彰显了瑞安革命先辈为国家、为人民的革命事业不惜奉献一切的高贵精神。
章华虎说,话桑楼是先辈们给后人留下的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的宝贵精神遗产,在话桑楼前重温入党誓词,能让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先烈们为中国革命和群众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事迹和不朽精神,更激励人们以饱满的精神、昂扬的斗志为“加快融合发展、打造至美瑞安”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