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上接第3版)
开展领军和高成长型企业倍增行动。坚持抓大扶小强创新,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培育一批“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和“专精特新”的小微企业,新增年产值30亿元以上企业6家、10亿元以上10家、5亿元以上20家、1亿元以上100家和上市企业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8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小微企业总数分别达300家和1000家。切实移走要素供给“玻璃门”。推出助企成长“十大加油包”,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精简民间投资审批事项,推行弹性出让、差别化地价等供地机制。切实打破企业成长“天花板”。实施企业家“领航计划”,培育一批“创二代”。支持传统家族企业通过挂牌上市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兼并重组等做大做强。引导小微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和配套链,形成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格局。切实扭转市场竞争“逆淘汰”。坚持创新论英雄、亩产论英雄,完善以全要素生产率为导向的企业综合效益评价制度,打好市场主体清理退出、落后产能淘汰等组合拳,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
开展产业创新升级行动。推进“三强一制造”,加大“四换三名三加”力度,引导企业发扬工匠精神,培育更多“单打冠军”“百年老店”,推动产业从低廉劳动力、低端产品、低价竞争转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税收。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打造公共创新平台,建成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65家。鼓励企业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到研发、生产、经营等全生命周期,打造一批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催生一批“互联网+”新业态,实现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大力培育工业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带动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争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助推传统汽摩配、机械电子向新能源汽车配件、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转型,推动以智能、信息、创意、生物、绿色、分享为特点的新兴经济业态成为增长新引擎。
(二)聚焦特色崛起,争当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模范生
坚持融合互动,实施“十大百项千亿”重点投资计划,加快城市北融东拓、云江两岸互动、中西部乡镇差异化发展。
坚持向东发展,推进区域之间相向联动。实行大TOD开发模式,融入温州都市区主中心,对接浙江“1小时交通圈”。打造城市东进新引擎。加快实施市域铁路S2线瑞安段和“三高速四国道五路东进垦区”计划,推动东新产城融合示范带和万松城市东进带开发,聚焦滨海新城核心区块,建设产城人融合的品质新区、城市门户。打造城市东进新空间。实施万亩垦造耕地计划,大力建设瓯飞一期南片围垦工程,加快实现丁山-瓯飞垦区蓝海变热土。
坚持错位发展,推进区块之间协作互动。注重规划、基础设施、环境营造和重大功能性项目先行。坚持规划引领、设施成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加快形成全市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做好山水景观线、城市天际轮廓线等设计,彰显城市特色。优化公交线、打通断头路、加强“云管理”,构建交通微循环。完善防灾减灾等六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坚持做精核心、互动发展。加强区块之间的路网互通和功能互补,安阳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加快集聚高端要素,提升首位度;塘下新区加快展现宜居宜业形象,打造全省小城市培育示范区;江南新区加快南滨江旧村团块改造,增强承载力和辐射力,促进云江两岸互动发展。
坚持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之间双向流动。致力于美丽小镇、美丽乡村与美丽城市相得益彰,促进农业绿化、农村美化、农民转化。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助推乡镇特色发展。开展“一加强一改造三整治”,实施全域景观化试点,结合产业基础、生态禀赋、人文底蕴,因地制宜打造洁净宜居、经济活跃、各具风情的特色城镇,陶山建设成城郊型现代化城镇,湖岭建设成慢生活特色生态镇,马屿建设成生态型宜居休闲小城市,高楼建设成健康养生旅游镇,着力建设桐浦“旅游地产小镇”、林川“工艺礼品小镇”、芳庄“纸乡文化小镇”、曹村“耕读文化小镇”、平阳坑“色彩小镇”、北麂“渔家风情小镇”。以美丽乡村建设助推农村转型发展。加强村庄规划和农房设计,新增美丽乡村示范镇4个、精品线8条、特色精品村60个,扶持一批富有家庭味、乡土味和人情味的特色民宿,创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深化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农村保险互助社试点,引入工商资本发展规模农业、订单农业和生态观光农业,培育家庭农场和新型职业农民、“农创客”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打造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三)聚焦品质升级,争当山水人文交相辉映的样板区
坚持生态生活生产和谐共融,打好“六场全域化攻坚战”,彰显瑞安的自然肌理、人文底蕴,留住山水乡愁,提升城市气质。
以大拆大整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坚持拆改并重、连片推进,实施巾子山等百项三旧团块改造,舒展城市空间,改善人居环境。大力推进沿江沿河沿山沿路团块拆改。完善房屋征收、安置留地建设和城中村、危旧房、旧住宅区改造政策,推广房票、地票制度,打好城中村改造攻坚战,创成基本无违建市。大力推进危旧房出租房整治。全力消除城乡住房安全隐患,强化居住出租房、民宿消防安全长效管理。大力推进旧市场旧厂区改造。加快商城、农贸城、水产城改造提升,基本完成建成区旧市场旧厂区改造。
以融山谐水打造绿色空间。突出山水相依,注重城景一体。推进治水治气治土“三治联动”。深化河长制,统筹开展截污纳管、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拆违建绿、重污染行业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河道清淤和生态调水,实施“3+7”防洪排涝工程,圆老百姓一个“水乡梦”;深化“治霾还蓝”行动,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推行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制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创成省级生态示范区。推进“绿富美”有机统一。系统建设“一江一河一湿地两山”亮点区块,加快四大入城口改造提升,大力开展美丽田园建设行动,构建城市森林游憩地和江河景观廊道,强化点上做精品、线上出风景、面上成景区,打响“五彩旅游”品牌。
以人文相传建设文化名城。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强市。传承城市文化基因。加强公园路、丰湖街、飞云西路等历史街区保护开发,实施利济文化、南戏文化传承工程,打响瑞安文化名人品牌,延续城市文脉,厚植城市精神。优化城市文化服务。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构建“城市文化客厅+文化走廊+文化特色小镇”空间体系,打造以文化礼堂为重点的农村文化综合体。培育城市文化产业。推进瑞安电商文创园等平台建设,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以智慧手段引领城市生活。建设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打通“信息孤岛”。以科技助推城市管理精细化。完善智慧政务平台,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运用到城市交通、应急联动、防洪防汛和水质监测等领域。以科技助推城市服务高效化。引入专业团队搭建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旅游等平台,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四)聚焦优势再造,争当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的桥头堡
坚持敢为人先、开放包容,以改革创新聚红利,以开放创优促发展,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全面推进“四梁八柱性”改革。以放管服改革撬动“十大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五单一网”改革,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实行审批后置事项“串改并”、审查验收“单改综”,形成覆盖行政许可等领域的“一次办结”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专委会制度,统筹行政职能、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功能区、乡镇(街道)激励机制,推进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和临聘人员管理制度,鼓励社会力量依法进入公益事业领域。创新征迁安置政策,完善储备做地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和建筑业健康发展。深化财政国资金融改革。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大预算统筹力度。创新投融资方式,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盘活工作,引入创投基金做强政府产业基金和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实施信用瑞安“4321”工程,打造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新型金融组织发展示范区。
全面推进“招商引智”工程。大开放,招大商,引高智。坚持招引内资外资并举。围绕项目先进性、对地方发展影响力和税收贡献度,突出产业链招商,引导在外瑞商参与技术改造、增资扩股及兼并重组,推动产业、总部、资本回归。强化以民引外、以侨引外,着力招引央企国企、中国500强等龙头企业项目。坚持人才外引内育并重。推进“玉海聚才”计划和“瑞才回归”工程,联动建设瑞籍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库和企业招才信息库,建成浙南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挥温职院瑞安学院优势,鼓励龙头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量身定制技能人才;完善人才住房、子女就学等政策,让在瑞人才愿意留下来、在外人才愿意多回来。
全面推进“一区两试点”建设。创建全国侨贸电商创新发展示范区,深化省级产业集群跨境电商和外贸转型升级试点,建设台商投资创业园。推动瑞安产品高水平走出去。打造综合性外贸服务平台,大力推广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新型贸易方式。推动瑞安企业开放式发展。支持民营企业主动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吸纳品牌技术、营销网络等高端要素,实现优进优出。
(五)聚焦富民强市,争当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新标杆
坚持共建共享,实施“民富民享十惠”行动,推进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让群众的安全感更高、获得感更多、幸福感更强。
构建均衡化、优质化的社会事业网。向有效投入要动力,向社会开放要活力。把办好教育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头等大事。深入实施东部基础教育提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中西部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城乡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深化教师职称和编制管理制度改革,形成普惠升等的学前教育、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特色示范的普高教育、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开放互动的终身教育和延伸全纳的特殊教育,创成省级教育现代化市。把全民健康作为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的首要任务。推动卫生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推进“双下沉、两提升”,深化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增强陶山、湖岭、马屿、高楼等片区卫生服务能力,优化妇幼保健计生服务,培育健康产业,打造健康瑞安。
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网。保基本,兜底线,补短板。完善就业保障机制。实施就业创业三年行动计划,着力解决高校毕业生“回乡就业”、困难家庭“零就业”、农村转移人口“难就业”问题。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坚持多档次、可选择和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更公平、可持续。完善养老服务机制。培育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智慧养老,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社会救助机制。深化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建设综合型社会福利中心。
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平安网。深化社会治理“一张网”建设,推进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健全源头防范体系。完善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三年行动,创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市。加强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大力破解历史遗留问题。健全安全责任落实体系。实行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构建行业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相结合的共治格局。
三、2017年的主要工作
2017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限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外贸出口总额增长5%;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8.5%;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围绕上述目标,集中开展“十大重点工作责任捆绑”攻坚行动,抓好一批既该干又能干成、牵一发动全身的大事。着力抓好十个方面: (下转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