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金改五周年:那一天,这五年
■记者 项乐茹
2017年3月28日,是温州获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五周年之日。五年前,一场局部金融风波的“阴霾”笼罩了温州及瑞安等地。作为先发地,瑞安金改在迎来政策春风的同时,也站在万众瞩目又颇具难度的风口之上。
回望过去五年瑞安金改,从披荆斩棘到探索实践再到健步前行,瑞安用智慧和行动有力推进各项举措,为金融改革积极探索。截至今年2月末,全市银行机构不良率2.46%,比最高点时下降2.4个百分点,延续3年来持续“双降”态势。草长莺飞,阴霾已逐渐散去。
“瑞安试点”探路金改创新
最近,顺泰毛芋种植大户苏志银开始忙活新一年的春耕。他在瑞安市兴民农村保险互助社投保了从田头至温州菜篮子市场的运输保险。只交了285元的保费,但如发生意外可获得最高19万元的保额,消除了他种植毛芋的后顾之忧。
瑞安市兴民农村保险互助社,是我国首家农村财险互助社,也是温州市首家民营保险法人机构,于2015年10月落户我市。它由马屿镇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552名农户自愿筹资组建。目前,获批或备案大棚番茄种植保险、农产品货物运输保险、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7个险种。截至2016年末,累计承保番茄种植保险801.1亩,开展农产品货运保险19车,理赔番茄冻害及台风损失8.34万元,受益农户达149户。
自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批准《浙江省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以来,类似的“全国首个”、“零的突破”在瑞安已不少见。作为温州金融改革的“桥头堡”,瑞安在先行先试中积累起丰沃的资源和肥沃的土壤。
2015年12月,瑞安获批成为全国59个之一的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县。潜行多年的创新业务终于阳光化,如同一把钥匙,“解锁”了农民手头最值钱的“死资产”,进一步激发农民动力、释放农村活力、挖掘农业潜力。在此基础上,瑞安正式出台相关试点方案,让试点有了更明确的路径、更有力的政策保障,为全国稳妥有序推进农房抵押贷款改革提供可推广的瑞安方案。
一年时间,不断翻新的数字也印证了农户融资需求。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了解并接受农房抵押贷款,农房信贷业务也成为众多银行眼中的“香饽饽”。截至2017年2月末,我市17家金融机构开展农房抵押贷款,全市农房抵押贷款余额达42.34亿元,放贷规模居全国试点县前列。
从农村到城镇,从农户到企业,瑞安金改的探索触角始终多维延伸。同为全国首创的企业互助增信还贷试点,依托企业自身的抱团互助,既发挥互助互惠的增信功能,又切断互联互保的风险传导,着力解决企业“转贷难”、“转贷贵”问题。试点经历了试水、扩面、深化的过程,改革力度不断纵深,服务对象不断扩大。截至2017年2月底,共组建43个企业还贷小组,惠及企业数525户,累计转贷25.82亿元。
金融供给侧打出“组合拳”
温州金改的启动,源于温州地区局部金融风险的爆发,暴露出金融体制中不协调与缺陷。
为清除这些掣肘,我市始终以破解“两多两难”为改革导向,一方面按照温州顶层设计进行部署,另一方面结合瑞安实际扎实推进,一系列“接地气”的金改项目落地,在金融供给侧方面打出了“组合拳”。
针对实体企业融资结构单一、成本高企的状况,我市规范民间借贷服务,提高民间融资透明度。五年间,组建瑞安市民间借贷服务中心、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深化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自2014年3月1日《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施行至2017年2月28日,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已累计民间借贷备案2978笔,46.19亿元,打开了民间借贷规范化、阳光化的新通道。瑞安华峰小贷公司率全省之先实施增资扩股、大股东借款、发行“小贷债”、“优先股”,向下设立8家支小支农服务站,引领全省小贷公司试点。截至2017年2月末,累计发放贷款6.22亿笔、624.6亿元,其中支持“三农”经济及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29.61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创业创新活动,成为省内单体注册资本金规模最大、创新动力最强的小贷公司,连续六年荣获“省特别优秀小贷公司”称号,两次获省政府通报表彰。
金改前,瑞安担保网复杂、企业两链风险集中爆发。事发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企业金融风险化解处置摆在重中之重。成立实体化运作处置机构,“一企一策”研究风险企业帮扶化解措施,帮助解决华泰集团、万林鞋业、华建尼龙、厨工酿造等160余家资金链、担保链问题,涉及资金100余亿元,有效遏制企业“两链”风险蔓延,一批企业通过精准帮扶重获新生。同时出台《瑞安市出险企业工业用地分割办法》等配套政策,提升“僵尸企业”资产处置效率,仅2016年就处置僵尸企业57家,盘活土地848.78亩,金额11.34亿元。
我市在拓宽融资渠道上,也通过股改等渠道奋起直追,区域资本市场初具规模。出台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制度创新。建立企业股改、挂牌、上市工作全程代办机制和部门联动协调机制。截至2016年末,我市共有7家企业挂牌新三板,95家企业完成股改,85家企业在新三板及区域资本市场挂牌,企业股改、挂牌总数居温州前列。
五年间,金改经验持续输出
回望过去五年,市金融办副主任蔡余萍坦言,不像丽水的农村金改、台州的小微金改,温州金改是在区域金融风波的特定背景下实施的,因而被寄予了更高的关注和期望。“很多人希望金改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甚至达到包治百病、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瑞安金改面临的问题,既有金融问题也有经济问题。因此我们一直希望大众给金改设立一个合理的预期。”他说。
时至今日,已到了阶段性的交卷时刻。瑞安金融运行进入筑底回升、增长蓄势阶段,不良贷款爆发势头减弱,企业新出险数逐步降低,向好态势基本明晰。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2月末,全市银行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298.0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70.04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1012.7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1.86亿元,存贷款实现双增;银行机构不良率2.46%,比去年同期减少1.12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24.88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8.78亿元,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进入持续“双降”通道。
瑞安金融创新产业园从无到有,以打造没有物理边界的金融生态产业链为目标,通过高定位优势,将省内外优秀资源向园区聚拢,实现资本、项目、人才“三集中”目前入驻金融单位达41家,包括银行、保险、证券、担保、互联网金融等多种金融业态。地方法人金融组织也不断扩充,瑞安农村合作银行改制为瑞安农商银行,瑞安湖商村镇银行完成筹建并运营。
“瑞安试点”,正变成“瑞安经验”,开始持续输出。信贷投放企稳回升,不良资产处置加速,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爆发;大胆试水金融服务新模式,普惠金融覆盖面大大提高,金融保障有了“瑞安探索”;小微企业有政府增信“撑腰”,大中企业到资本市场“掘金”,企业融资难有了“瑞安解法”;民间融资实现规范化和阳光化,形成地方金融监管的“瑞安样本”。
“作为金融综合改革的牵头部门,市金融办五年来承蒙支持,承载众望,承担重任,尽管尽心尽力做了一些事情,也取得一定成绩,但我们深知金改的阶段性成果离市场主体的需求、与社会各界的期待还有不少距离,金改红利释放尚需时日。”蔡余萍说,金融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金融创新永远在路上,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一以贯之、与时俱进、纵深推进,需要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内外配合。下一个五年,将围绕创新金融、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根本目标,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突出“创新、保障、防范”三大主题,做好“巩固、深化、提升”三篇文章,深化“金融组织、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金融管理”四大创新,力求出新出彩。
下一个五年,瑞安金改的路程依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