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城名医生名护士》系列报道
吴小波:扎根乡村不言悔
■记者 陈成成
距离市区30多公里的陶山镇荆谷社区有常住人口12000多人,其中30%以上是留守老人。10多年来,乡村医生吴小波坚守在这里,守护着山里乡亲的健康平安。虽然条件艰苦,可他无怨无悔。他说:“村民们信任我,我要尽己所能守护他们的健康。”自医大毕业后,凭着一颗救人于危难的大爱之心,吴小波投身于山区医疗卫生事业中,用一颗诚心守护着山区群众的身心健康。
[人物名片]
吴小波,陶山镇卫生院荆谷分院院长,中医主治医师。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默默无闻地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刻苦钻研,不断提高业务知识和能力,全心全意为荆谷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赢得了患者的高度赞誉及同事的一致好评,多次获评“优秀党员”和“先进个人”及“我们心中的好医生”等荣誉称号。
随叫随到的村民“贴心人”
每天清晨,天还未亮,吴小波就已驱车从市区赶往陶山镇卫生院荆谷分院。每天往返这条长达30多公里的路,他一走就是10多年。“每天自己开车都要1个来小时,这还算好的,没买车前,天天挤乡交车、转车才叫麻烦呢。”长年扎根于山区,让吴小波身上多了一份从容不迫的气度。他告诉记者,他的车子是2014年买的,两年时间就跑了5万多公里,“几乎都是上下班开的”。因为自参加工作以来,他每天坚持门诊,每周两天值班,工作10多年来,从未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期。
因为单位离家远,吴小波每天清晨5时多就起床,6时15分就要出发,为的就是准时为前来就诊的村民看病。因为他的细致贴心,陶山卫生院荆谷分院的中医科门诊总是人满为患,平均每天都要看七八十号,最多的一天接诊了100多位病人。“很多都是我的老病人,他们有些一家几口都是我看的。”吴小波说。因为长年扎根荆谷,他跟当地的村民已经“混”得很熟了。
山头下村村民蔡先生的父母就是吴小波的老病人。“我爸爸患有支气管炎,妈妈中风常年卧床,他俩只相信吴医生,所以一不舒服,我就得来卫生院请吴医生,无论时间多晚,吴医生没有二话,背起医药箱就上我家诊治。”蔡先生说。有一回,蔡先生的爸爸突发高烧,蔡先生赶到卫生院时正值午休时间,听说老人的情况不太妙,吴小波来不及吃午饭,提起医药箱就跟着蔡先生来到他家,为老人诊治。事后,蔡老伯逢人就夸吴医生是乡民们的“贴心人”——细致、耐心又任劳任怨。
每逢杨梅、瓯柑成熟时,总有村民提着自家种的水果,让吴医生“尝尝鲜”。每每这个时候,总是让吴小波感动不已,他说:“我做的是份内工作,而这些淳朴的村民却一直记在心里,怎么不让人感动?”
救人于危急的乡村医生
如今,在荆谷一带,吴小波已经算得上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了。哪家有人病了,首先就会想到他:“快去找吴医生看一看。”即便半夜里孩子有个头痛脑热,焦急的家长也会打电话向他咨询。而电话那一头,吴医生好像永远“等”在那儿一样,随时会给予指导。这位可敬的乡村医生,用坚守,谱写出自己的故事。
其中,最让村民们津津乐道的就是吴医生救人于危急的几件事。去年上半年,山头下村一位老人正在村老人亭看人下棋,毫无征兆地就出现了头晕、大汗淋漓等症状,旁边的几个人赶紧跑到卫生院去找医生救命。吴小波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为老人测了血压、血糖,量了体温,初步判断为脑血管堵塞,就赶紧拨打了120急救车。所幸处理、抢救及时,这位老人康复情况不错。去年8月,一位村民下地干活时,大腿不慎被三轮车刮破了一道口子,被家人送到卫生院时,血流不止。吴小波赶紧为他做了清创、止血、包扎等处理,考虑到伤口较大,吴小波建议他去陶山卫生院再作进一步处理。可伤者没有交通工具,行动不便,吴小波便自告奋勇,充当司机,将伤者送到了陶山卫生院,患者家属感激不已,事后还送来了锦旗。去年2月,山头下村有位老人因摔伤导致骨折,行动不便,需要导尿,家属来院说明情况后,他立即上门为其导尿。像这样的上门服务,每年都会遇到很多,特别是重症晚期病人及年老行动不便者,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他都会义无反顾地上门为患者服务。
讲起工作,吴小波滔滔不绝。当问到家庭时,他却沉默了,因为忙于工作,他从来没有好好陪过妻子、女儿。“当爱人怀孕需要照顾时,作为丈夫却不在身边;当女儿渐渐长大需要父亲陪伴时,我又经常不在身边”。即使心怀愧疚,但他又常常感慨:医院是我成长的地方,虽然工作辛苦,但内心是充实并快乐的。他说,他从小的愿望就是成为一名好医生。而一个好医生必须兼备两个条件: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两者缺一不可。成为“德技双馨”医生,是他今生无悔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