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7版:在现场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果生命真的无法挽留,就该对社会有所回报
40岁的她做出了一生“最美丽”的决定
在病床上签下“遗体(组织)捐献志愿书”
戴阿芬2016年的自拍照
戴阿芬签字登记捐献遗体

    如果生命真的无法挽留,就该对社会有所回报

    40岁的她做出了一生“最美丽”的决定

    在病床上签下“遗体(组织)捐献志愿书”

    ■首席记者 缪星象 通讯员 金玉如

    “哇!你原来这么漂亮!”3月31日,当记者看到她手机上微信的头像时,不由自主地说了出来。她淡淡一笑,目光落在病床前的《浙江省遗体(组织)捐献志愿书》上,上面有她的签名和年龄:戴阿芬,陶山镇人,今年40岁。

    经过4次化疗、2次放疗,她撑过了一年。如今,她想趁着自己还清醒的时候登记捐献遗体。她说:“这段时间很多人帮助过我,我最后一点能力,就是捐献遗体,回报社会。”

    热爱生活的她  不幸身患癌症

    3月31日,记者来到市人民医院肿瘤综合治疗中心,阿芬就在6楼肿瘤放疗病区。她身穿住院服,戴着一顶毛线帽,和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聊天。说起治疗经历,她大方地摘下帽子,和照片里那个满头秀发的自己,形成残酷的对比。

    阿芬来自陶山农村,之前是一家家具厂的员工,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她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爱美、时尚,有一帮要好的姐妹。

    去年3月8日,阿芬发现右边肩膀上长了颗“黑痣”,越来越大,而且她一直发烧。去上海检查之后,她被确诊为“恶性黑素瘤”——一种皮肤癌。她没有多少钱,很多爱心人士过来帮助她,为她筹钱治病。在大家的帮助下,她在上海、温州等地总共做了4次化疗、2次放疗,本来预计只有几个月的生命,延续到了如今。

    许多好心人给了她帮助  她要回报社会

    “上海的医生清楚我的病情,问我要不要在上海捐献遗体或者器官,我说不要。”阿芬说,现在遗体捐献的人还很少,如果要捐一定要捐给家乡。

    对于遗体、器官捐献,戴阿芬并不陌生。7年前,她听说我市开展遗体捐献工作,觉得这件事很有意义。当时她和几个闺蜜逛街,还半开玩笑地跑到市红十字会楼下,说要一起登记捐献。但那时毕竟年轻,对生死还没有切身感悟。转眼那么多年过去了,在治疗期间,她看到那么多素不相识的好心人为她奔走、捐资,觉得如果生命真的无法挽留,就该对社会有所回报。

    阿芬说服了亲人,包括她的妹妹和正在上大学的儿子。在医院里,她的妹妹对记者说起自己当时的心情:“很难过、很难过,姐姐太年轻了。”她劝过姐姐,甚至吓唬过她,但姐姐很坚决,她只能尊重这个决定。

    遗体捐献者很受尊重 “我妹妹可以放心了”

    近期,戴阿芬的癌细胞已经转移,雨水绵绵的3月,正是她确诊癌症一周年的时候。3月30日,她给市红十字会打电话,表明捐献的意愿。第二天,她让妹妹作为见证人,在《浙江省遗体(组织)捐献志愿书》上签下名字。“我就想趁着自己还清醒的时候把这件事情确定下来。”她对记者说。

    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戴阿芬姐妹俩坦诚交流,告诉她们捐献的流程和一些故事:我市已经有遗体志愿登记捐献31例,实现捐献遗体4例。在温州医科大学,遗体捐献者被尊称为“大体老师”,受到全体师生的尊敬。

    “那我妹妹可以放心了。”阿芬笑着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阳光卫生
   第00004版:江南新闻
   第00005版:广告
   第00006版:云江廉潮
   第00007版:在现场
   第00008版:财富榜
   第00009版:生活周刊
   第00010版:新常识
   第00012版:好食者
   第00014版:去哪儿
   第00015版:去哪儿
   第00016版:广 告
40岁的她做出了一生“最美丽”的决定
37名德国师生体验“瑞安风情”
送货员一转身,75公斤龙虾没了
瑞安日报 在现场 00007 40岁的她做出了一生“最美丽”的决定 2017-4-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