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传说和习俗
瑞安人的这些 习俗你都了解吗
清明
文 | 杨微微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祭祀扫墓、怀念故人的节日,也是人们踏春游、走向大自然的节日。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等。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如今,清明节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国家法定的假期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清明节的内涵、习俗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它仍以独特的功能与地位为人们所重视,有着不容忽视的社会影响。清明节的历史源远流长,那么瑞安本地有哪些清明习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清明节由来和习俗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一个有特色的节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清明矣。”“清明”在阳历上是基本固定的,总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而在农历上就不确定,大多数在三月初,也有在二月底的。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认可,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期间,人们进行的习俗主要可归纳为祭祀、春游与饮食三大部分,其中祭祀活动是其主题。历史上的清明节活动项目还有很多,如打球、拔河、荡秋千等传统的民间娱乐体育活动。由于这些活动活泼有趣,更有益于人们身体健康,为民众所喜爱,一直盛行至今日,并逐渐演变成群众性文体活动。
>>>清明节其他起源传说:介之推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瑞安人的清明习俗
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叶适曾在《水心集》中这样描述瑞安的清明节:“净社倾城同褉饮,清明阖郭共烧香。”清明这个古老而重大的节日,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瑞安人心目中非常重要。市的一些民俗专家,总结了瑞安清明的主要习俗,瑞安清明节的仪式习俗主要由祭祖、扫墓、望节等。这些传统习俗至今仍在流传,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仪式习俗]
祭祖
祭祖主要分为家祭、宗庙祭。家祭,也称祭家先。清明节这天,人们买上一些果蔬,烧上竹笋等菜品。据说竹笋是清明的标志食品,有了笋,祖先才会知道清明到了。菜品摆放在桌子上,供于祖先的神龛或牌位之前,点上香烛,放上酒杯和筷子,杯里斟上酒,等“酒过三巡”,然后焚化纸钱。祭祀完毕后,家人就可以吃这些食物了。民间称之为“做节”,这种祭祀方式在农村一直延续到现在。
另外,在一些大姓宗族聚居的地方,大都有宗祠,农村称“祠堂”。每年的清明节,全宗族都要在祠堂里举行集体祭祀仪式,由族中辈分最高、年龄最大的族长公进行主祭,这也称宗庙祭。
扫墓
瑞安人历来有在清明节上坟扫墓的习俗,民间常和祭祀安排在一起,具体时间主要集中在清明节的前三天或后四天的范围内。但瑞安老城关人还有一个习俗,农历正月初一上山去“拜坟”。
从20世纪中叶开始,瑞安城区外出经商、做工、从军、读书的人一年比一年多,因为之前清明节还没有成为法定节假日,这些人往往没办法回家祭祖,便只好利用春节这个回家过年的日子上山“拜坟”。
“不知是谁第一个,趁着农历正月初一大家不出门走亲访友的良机,先去拜谒祖先,后来大家都觉得非常好,于是纷纷效仿,便慢慢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习俗。”我市民俗专家何克识介绍。
另外,据说塘下“拜坟”有“添土”的习俗,古时的坟墓都是用泥土建造而成的,坟墓上都会长满杂草,随着时间的长久,有些坟墓因为长期没人打理,坟墓就会被杂草和周围的泥土所掩盖,渐渐地不见踪影。为了防止坟墓找不到,为此每年后人“拜坟”时,就要将坟墓周围的杂草清理干净,再挖来一些新的泥土,泥土最好是黄泥(因为黄泥又称“黄金”,有吉祥的意思),将坟墓“添”高。坟墓“添土”后,先人就会看到新的泥土,知道后人还记挂着他。
望节
瑞安人在清明节等一年中几个比较重要的节日里,亲戚之间都有送礼的传统习俗。民间俗称之为“望节”(“望”字要读成“牧”音)。清明节是由上门亲向下门亲送礼物,即父母向女儿、女婿送松糕,其量一般为一对或两对,放置在木制的礼盒中,并在礼盒上面放上柏和万年青(取其美好的谐音),再放上“太平钿”(一种在红纸上剪出花鸟和吉庆文字的剪纸)。
[饮食习俗]
吃清明饼
据《瑞安市志·名俗》记载:“瑞安古有拾香草(摘绵菜)为寒食饼(俗称清明饼、清明馍糍)”。“这说明瑞安人在清明节吃清明饼的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市民俗专家宋维远说,清明节不仅每家都要做清明饼,而且还要做起来馈赠亲朋好友。
宋维远介绍,瑞安清明饼有多种做法:一是以糯米为主,掺以少量籼米,经水浸泡、水磨后,压燥(脱水)和成团,当中包豆沙、枣泥、笋丝、肉丁、香菇等馅料,放在煎盘中煎熟。这种饼软糯可口,味道很好,大人小孩都喜欢,已经成为瑞安的一种特色食品,平时市场上都有销售。另一种是绵菜饼。它的做法和第一种差不多,就是加入了绵菜。大家一般把采摘到的绵菜嫩枝叶煮熟后,捣烂和入基料中,然后上锅煎或蒸,这种清明饼色泽清莹,瑞安人又称之为青团。它大多由家庭自制,是瑞安一带的特产,是最有瑞安特色的节令食品。有些更讲究的人,在采摘绵菜时只取绵菜的花,晒干磨成粉和入基料中,然后贴在柚子树叶上蒸熟。这种掺和绵菜花制成的饼味道纯正,特别是渗入柚子叶油后,香味更加浓郁了,而且营养丰富、不易变质,深受群众欢迎。
此外,市民在清明节期间还有吃松糕、螺蛳、光饼的习俗。
[信仰习俗]
瑞安民间有一种传说,认为柳条有灵性,可以避邪,能驱鬼。清明节又被称为鬼节,而此时柳条开始发芽,于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就插柳戴柳,寻求避邪。
以前,每到清明时节,人们经常会剪一些柳树枝条插在门户上,寓意着家门清吉,孩子们还会把柳条制成圈戴在头上,妇女也有将小柳枝或制成的“柳球”簪戴于鬓发上,俗称“戴柳”。此外,孩子们还有到田野里采摘已开白花的荠菜花插在帽子上,寓有驱邪之意,也有人将它放在灶头,据说能驱除蚂蚁之类的昆虫。
时代在发展,习俗也与时俱进了,现在插柳戴柳插花习俗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在山区或许还会有,清明种植柳树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