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桐浦镇“互联网+综治”创新之路——
“平安图”开启平安建设“智能模式”
■记者 陈丹丹
在一次实地巡查中,桐浦镇云屿村的网格员李佳靖发现辖区内某副食品店存在污水直排至河中的现象,他拿出手机扫描店门口悬挂的二维码门牌,并打开“平安图”APP中的清单内容,点选存在问题的选项,将信息上传。随后,桐浦镇综治中心接收到信息后,通过网上“派单”,由环保部门跟进问题隐患的整改……
原来,网格员所使用的“平安图”APP是桐浦镇走“互联网+综治”创新之路的产物。如今,桐浦镇已将首批643家重点单位(点)纳入“平安图”系统管理,在这些单位的门口,都统一悬挂起蓝色的二维码门牌,网格员、各站所执法人员们在进行巡查、监管时,已告别纸质化办公,实现了平安建设从传统的人力治理到信息化治理的转变。
一张图里“藏”着全镇平安数据
透过桐浦镇综治中心的大屏幕,一张脉络清晰的“平安网”呈现在记者眼前。该镇党委副书记秦声峰介绍道,这便是该镇结合辖区自身特点自主开发设计的平安建设“查补短板”实战应用系统——“平安图”。
“平安图”的首页是桐浦镇地图,地图上分布着不少定位符号,颜色不一,随便点击一个,可以显示经纬度、基本资料、历史排查记录等信息。
“系统按照‘四色警示’落实管控措施,绿色代表正常、黄色代表部分整改、红色代表全面整改、黑色则为取缔。” 秦声峰说。此外,“平安图”里不仅植入各行业单位的排查清单,还对其进行GPS定位、二维码门牌安装,实现基础信息的电子化“一户一档”,以便周期循环式排查管理。“这样一来,网格员巡查中只需用手机扫描二维码门牌,再根据APP中的清单内容,点选存在问题的选项上传即可,方便又高效。”
据统计,截至目前,“平安图”里共纳入643个管理单位(点),涉及全镇19个行业的主要对象,如菜市场、餐饮业、建筑工地、企业等。
辖区平安建设开启“智能模式”
秦声峰说,平安数据采集只是“平安图”的一项功能,平台还集信息分析研判、事件流转处置、综合统计考核等多功能于一体,平安建设开启“智能模式”。
“在平时,这是整个辖区的‘数据库’,鼠标一点,平安信息一目了然;实战中,决策者又可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进行分析研判、指挥调度。”秦声峰一边介绍,一边在地图上划出一个红色的圈,向记者展示系统的指挥作战功能。
“如果想去某个地方,不认识路也没关系,因为系统自带导航功能,会做出准确的路线规划。” 秦声峰举例说,比如站所执法人员根据地图导航,无需网格员带路即可找到处置点,有效降低问题处理耗人、耗时的“旧病”。
在综合统计考核方面,依靠平台的综合统计、实时排名、实时预警等功能,使其与全员考绩、评优评先、基层站所评议等挂钩,可做到奖优罚劣。
无隐患率由不足20%提高到85%
自去年4月底“平安图”电脑版投入试运行、8月中旬依托“平安通”手机的APP版投入试用以来,该平台在“治乱打非”专项整治、“护航G20”等行动中发挥实效。据统计,截至目前,APP终端共计排查1527次,转办各类问题隐患444条,单位(点)无隐患率由去年5月份初次排查的不足20%提高到了如今的85%。
利用系统“事必留迹”的优势,更有利于相关部门进行实时督促。
据了解,在日常安全监管中,每个行业都有固定的排查周期。在系统运行之前,可能部分网格员并没有“走出去”,系统投入运行之后,网格员必须进家入户,扫描二维码门牌,定期完善排查记录。“通过这样的监督,实时了解网格员是否下沉到网格中,真正打通平安建设‘最后一公里’。”
“我们还可以看到所有网格员的事件处理情况,哪些已完成,哪些待处理,哪些已超时,都清清楚楚。”秦声峰说,这种监管+督促的形式,让工作更高效,也为追责免责提供了依据。
目前,该系统还在进一步完善,将根据实际需要开发更多应用功能,其中“危旧房”的排查管理即将“上线”,助力“大拆大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