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6版:随手拍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生活中弘扬 在实践中振兴
在第12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感受瑞安本土文化遗产魅力

    在生活中弘扬 在实践中振兴

    在第12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感受瑞安本土文化遗产魅力

    ■记者 李心如/文 孙凛/图

    “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今年6月10日是我国第十二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9日,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所承办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展演活动在瑞安广场举行。展出内容包括世界级非遗项目木活字印刷术,国家级非遗项目蓝夹缬技艺,浙江省级非遗项目王燛薪堂中医正骨疗法,温州市级非遗项目瑞安竹编、瑞安米塑、瑞安木雕等29项瑞安本土非遗项目。现场还有文物鉴定活动及文物保护咨询活动。

    此外,当晚还有温州鼓词、瑞安高腔、提线木偶戏等项目传承人带来的精彩戏剧曲艺专场表演。“在第十二个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向市民展示我市多年来的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希望大家用心灵感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用实际行动保护文化遗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郑健俊说。昨日,记者梳理了部分非遗项目,以馈读者。

    【木活字印刷术】

    传承人:余节安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东源木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已知唯一保留下来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活字印刷术源于我国的实物证明,堪称古代印刷术的活化石。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11月15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亟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因产地在瓯江流域,故名瓯绣。瓯绣的特点是主题明了、构图简洁、针法多变、色彩绚丽、绣面光亮、钉脚平齐、神韵生动。瓯绣以五彩丝线、白布料为原料。工具主要有刺绣花针、刺绣架、刺绣框等。陶山一带仍活跃着一个瓯绣女工小群体,依照图样进行来料加工。2014年11月被列入温州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瓯绣】

    传承人:贾小霞

    牛筋琴,又称唱词琴,是温州鼓词的主要伴奏乐器。牛筋琴包括琴弦制作和琴架制作两大工艺流程。琴弦以牛筋为原料,经过选、锤等24道工序才能成品,工艺极为复杂。琴架材料为梧桐板和红硬木,包括削木、装框等几个制作步骤。2011年12月已被列入第五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牛筋琴制作技艺】

    传承人:陈万积

    【银器制作技艺】

    传承人:胡建

    在瑞安、温州一带,早年姑娘出嫁,其嫁妆中就有不少银器。制作银器饰品,先要称出其所需的银料,将它投入化炼银的坩埚,放在炉上熔化。然后打银艺人会用嘴衔着一条吹风管,向炉里吹气(加氧),使炉火呈白热化,以保持银水不凝结。再经过挑头、錾花、焊接等工序,被制成风格各异的、精美别致的银饰品。2014年11月被列入温州市级非遗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瑞安木雕】

    传承人:陈申光

    瑞安木雕兴于南宋,盛于明清。南宋时出现日用器具木雕为主,继之兴盛建筑构件与配饰木雕、宗教造像,明清以来大户人家与士子喜欢小型木雕摆设件,尤其是清中叶以来涌现的结婚迎新“千工床”,其门罩、檐板等木雕技术日益精致,雕刻的题材涉及人物、山水、花卉、鸟兽,栩栩如生。2014年12月已被列入温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瑞安纸扎技艺】

    传承人:何建伟

    纸扎又称扎彩。瑞安纸扎的种类有两种用途,一是用于寿诞喜庆活动的,彩楼、花灯包括戏曲人物等;二是用于丧俗祭奠焚烧用的纸人、纸马、纸船、纸幡、纸屋之类的纸扎品。以竹、木、线、纸为材料,用竹木为骨架,以线结扎连接,再糊彩纸、涂颜料来装饰。2012年12月已被列入温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手工艾条制作技艺】

    传承人:阮朝君

    传统制艾条为纯手工,制作流程十分讲究。必须是陈年艾叶经过反复晒杵,筛选干净,除去杂质,直至软细如绵后制成的艾绒方可使用。市传腾中草药专业合作社是瑞安目前唯一一家制作艾条的合作社,以生产方式传承手工艾条制作技艺。2015年1月,被列入第七批瑞安市级非遗名录。

    【瓯塑(油泥塑)】

    传承人:林瑞忠

    油泥塑,也称堆漆、瓯塑。最早兴于汉代,建于北宋年间的瑞安慧光塔、江苏瑞光塔,都曾出土相关文物,据考证均为温州制品。清末民初,温州堆漆名艺人谢森宝将漆灰材料改成油灰材料,始称油泥塑。1959年温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将其命名为“瓯塑”。2014年12月被列入第八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蓝夹缬技艺(花版雕刻)】

    传承人:黄其良

    夹缬是中国最古老的“三缬”(绞缬、蜡缬、夹缬)之一。其印染技艺已有1300多年历史,堪称中国印染工艺的“活化石”。20世纪70年代之前瑞安山区多处设有染坊,但在现代织物的冲击下渐少,如今会雕花版的只有一家了。2011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米塑】

    传承人:杨云友

    米塑又称“粉塑”,和北方的面塑相似,被称为我国食品塑作工艺的“两绝”。米塑的原料为糯米粉、粳米粉,加少量水后进行和粉、蒸熟、揉搓,加入颜料,形成多种彩色的小米团,用揉、捏、搓、掐、刻、刮、剪、贴等手法,制成人物、花卉等,用于寿庆、新屋落成、婚嫁、筵席、祭祀等场合。2009年5月被列为第三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彩石镶嵌】

    传承人:李庆龙

    彩石镶嵌起源于明嘉靖(1522年),是以叶腊石(或其他彩色石)镶嵌在木质底板上制成的工艺美术作品。彩石镶嵌工序为图纹在板面上刻凿出来,把切割好形状的彩石片嵌入相应的凹槽内,在凸出的彩石上雕刻,经打磨、上蜡等工序后完成。成品为对联、匾额、挂屏及家居用具装饰品等。2009年5月被列为第三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圆木器制作技艺】

    传承人:连新柳

    “圆木”作为家具来说,是早年姑娘出嫁不可缺少的妆奁。圆木制作是运用弧形木板,拼制成圆柱形器具,富有变化,板之间连接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有用生漆加鱼胶粘结,有用竹钉相连,也有点漆后再加竹钉连接,还有外加几道铜丝箍的。2012年12月已被列入温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百姓事
   第00003版:聚焦点
   第00004版:经信之窗
   第00006版:随手拍
   第00007版:广告
   第00008版:聚焦点
在生活中弘扬 在实践中振兴
瑞安日报 随手拍 00006 在生活中弘扬 在实践中振兴 2017-6-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