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割断担保链
担保企业获新生
(上接第1版)
快速割断企业“担保链”,
呈现三大优点
由资金链、担保链断裂形成的“两链”风险,不但“捆”住了企业,也“捆”住了瑞安实体经济前行的双脚。
我市不乏像“三工”这样发展潜力巨大而因担保一度陷入困境的优质企业。“我曾目睹经多次协调,政银企仍无法形成同进共退格局。”我市一位企业负责人说,可以说,试行预重整机制,是深化企业金融风险化解工作的又一创新举措,也是我市因企施策的个性化处置样本。
那么,预重整机制,快速割断企业担保链后,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极大缩短司法重整周期,将出险企业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市处置办负责人说。
据了解,一旦企业陷入担保链风险,以往的做法是法院受理案件后,处置办作为政府部门,参与协调制定相关重整(和解)方案,案件耗时较长,甚至个别长达1至2年。而案件审理期间,涉案企业的客户一般会减少业务量甚至停止相关业务,致使涉案企业雪上加霜甚至停产停业。预重整机制启动后,相关工作前置,最大限度减轻企业负面影响。
使出险企业资产最大限度保值增值,实现债权人和债务人利益最大化,也是该机制的优点之一。周林平说,以往通过正常破产清算途径割断担保链的,出险企业资产一般进入司法拍卖程序进行处置,且长时间的审理期限带来高额的破产管理人费用(优先支付项目)。而预重整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破产清算造成的贬值和破产清算所消耗的偿债成本,维持了债务人资产利益,更好地保护了债权人的利益。
此举还将法院从繁琐的破产审判涉案企业相关事务中抽身出来,专注于案件程序,提升了审判效率。同时,在预重整过程中,市法院可对市处置办相关工作予以指导,实现了府院良性互动。
市处置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坚持先试先行,选择担保链复杂、社会影响大、符合实施重整的典型企业开展预重整工作,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债权债务清理,帮助企业快速实现债务和资产重组,同时边探索、边总结,形成预重整工作机制相关要求和配套政策,形成可推广复制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