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起,小学一年级要开《科学》课啦
主要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做实验的实践能力
本报讯(记者 欧苗苗)根据教育部最新消息,今年9月起,小学一年级要单独开设《科学》课,每周安排不少于1课时;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同时公布。记者日前从市教育局了解到,根据省里新规,今年秋季开始,我市一年级小学生要上《科学》课,而在这之前,小学《科学》课是在三年级开始上的。
据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9月入学的小学一年级新生将会使用新教材;9月升到二年级的学生,不使用新教材,他们将在2018年9月升到三年级后,开始上《科学》课。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科学》课,要学哪些内容呢?
仔细查看这份新课标,记者发现,小学《科学》课内容,明确新增了技术与工程内容,及对社会与环境的责任,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在现实上的应用,还新增了科学技术对伦理、环境、生活影响的思考。主要有这几大块: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每一个板块再细分不同的概念。小学六个年级,按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分为三个学段,即使是学习同一个概念,不同学段也会关注不同的重点,难度逐渐加深。针对低年级学生,主题设计会较单一,符合一二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
举个例子:在“物质科学”章节中,要了解水。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一二年级学生要学会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等基本特征;三四年级要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沸腾和结冰,懂得冰、水和水蒸气的区别;五六年级要学会联系实际,能列举生活中水变化的实例,并初步了解水结冰和水沸腾的条件。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小学一年级开设《科学》课程,主要强调观察、动手做实验等实践能力,对孩子们来说是很有趣的事情,能从小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从小学会用科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
据悉,2001年,国家实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开设《科学》课程。我市在2003年开设《科学》课程,取代原来的《常识》。近20年来,为了增强课程适宜性、可操作性、时代性和整体性,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几易其稿,终于在2017年1月份审核通过,并于2017年秋季开始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