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堂课,有点意思
马鞍山实验小学五(6)班 蔡悦瑶
“在一个长8米、宽5米、高2米的水池里注满水。然后把两条长3米、宽2米、高4米的石柱立着放入池中,水池中溢出的水的体积是多少?”在教室里,数学王老师读完题目,抬起头扫视着我们:“小A,你来说说。”
“3×2×4=24,24×2=48(立方米)。”身为学霸的小A不假思索地回答。
“不错,那你来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王老师一边说一边拿起粉笔在黑板上迅速写下算式。写完后转过身,还对着小A微微一笑。
教室里这时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好几个同学在交头接耳。
“水池中溢出的水的体积应该等于这2根石柱的体积,所以我把石柱体积算出来就行了。”小A自信满满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着。
王老师却只是“嗯”了一声,没有表扬也没有让小A坐下,静静地望着我们,眼神中有期待,好像又有些失望。同学们却只顾埋头抄答案。我低头看看自己的答案——它和小A的不一样。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坚定地举起了手。
“悦瑶,你来说。小A你先坐下。”随着王老师略带笑意的声音,同学们都惊讶地纷纷抬起了头,暂停了抄答案的动作。
我紧张得喉咙发干,咳嗽了两声,终于憋出几句话:“水池仅有2米高,所以浸入水中的石柱体积应该是3×2×2……因此溢出的水的体积是24立方米。”
“是的,小A错了。”王老师说着拿起红色粉笔在原来的算式上打了个“X”,对着我们“嘿嘿”一笑。
这下,班里炸开了锅: “我以为小A的一定是对的呀!老师也真是的,干嘛要把错的答案写下来呢?”
“我本来的答案也是对的,却把它改错了。”
“老师套路深啊!”
这堂课,有点意思。它告诉我:数学,是严谨的;学习,是严肃的。只有扎扎实实地学习,不偷懒,不耍小聪明,才能在课堂上拥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
(指导老师 吴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