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时光
■张秀玲
遇到丽莎,是在巴厘岛游玩时。虽然我们是团队,但她似乎幽人独往来。在金巴兰海滩等待烛光晚餐时,终于逮到一个机会,便跟她闲聊起来。这一聊呀,让我惊讶好半天,原来还有的人生活如此多娇。
她跟我同龄,年轻时是一位妇产科医生,后来跟随丈夫去了美国。前几年夫妻俩重新回到杭州,落叶归根,并开始周游世界,绽放后半生。有时跟丈夫出游,更多的是独自出游,一个人有时跟团,有时自助游。至今已游走60多个国家,打算要游玩100多个国家呢。
她的英文自然很好。就在我们自助享受SPA时,她跟服务员交流自如,而我们即使借助手机上的“翻译官”,也觉得勉为其难。她正好跟我们同组,近水楼台,自然请她替我们翻译。
她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美国,一般不喜欢别人追问私事吧,尽管我好奇不已,但不敢多问,只在一旁默默关注着她。接下去几天,我发现她确实特立独行,她一人敢去大海潜游,一人去街上做SPA,也一人去街上买花裤子,独来独往,不亦乐乎。
当时我跟她加了微信,旅游结束后,我便关注她的朋友圈。她的人生计划似乎有条不紊进行着,几乎在世界各地旅游,如果不出游,似乎就在杭州,也经常参加登山户外活动,更多的是打羽毛球。平时酷爱喝咖啡,每到一个地方,就会拍一张当地咖啡店。
遇到秋菊,是在杭州学考改卷中途休息时,我附近一侧几位老师相聊甚欢,其中一位秋菊老师似乎很豪爽、健谈。
她原是东北人,大学毕业后到浙江东阳教书。高中就非常喜欢语文,考大学执意报考师范。业余非常喜欢越剧,是位不折不扣的戏迷,哪里有演出,就不辞辛苦去追剧,所以她每个周末几乎在全省各地倒腾。说起越剧,她兴致很高,看到我们好奇的眼神,她更是主动跟我们介绍,如数家珍。每次看越剧,她都会写戏评,发表在相关报刊,也因此结识很多剧团的人,于是,便有了更广阔渠道了解越剧演出情况。
越剧演员自身文化水平不高,观众的年纪也比较大,像她这样喜欢看也喜欢写的人凤毛麟角。所以,有些剧团负责人时常邀请她去看。这次改卷结束后,她就马不停蹄驱车去上海,也是一次受邀的追剧。
对越剧,我只知皮毛,看我很好问,她便给我推荐几个越剧《红楼梦》版本,也把自己的评论文章发给我。
看她天南地北开车去追剧,似乎没有羁绊,煞是羡慕又是好奇,便试探着问:“孩子多大了?”
“如果按年份算,应该11周岁了。”
什么话,哪有这样回答。
“为什么?”我自然追问。
“因为没有孩子爸爸。”哦,明白了,原来是独身主义者。为了不使话题尴尬停止,于是倚老卖老,说了一番自己都觉得没有说服力的违心话:“人嘛,要结婚一次,如果都不结婚,长辈肯定会苦恼。”
没想到她扑哧一笑:“你说对了,我妈妈很痛苦,去年就被我气死了。”
我知道这是她的说话风格,有些夸张,便接着说:“除非离婚了,另当别论,结婚只要经历一次,人生也不缺憾了。”
“我就是结婚后离婚呀。你看,我现在多自由。”
她的生活,想必是快乐的。人的幸福就写在脸上,显在语气中。
这两位朋友,素昧平生,仅是萍水相逢,但我似乎跟她们又很熟悉,似乎有很多共同语言,或许是她们的生活中潜藏着我的梦想,做了我可能做不了的事。
欣赏她们,其实是欣赏那样的活法。
撇开世俗眼光,不用评判她们的人生是否完美,但她们能把自己的落单生活过得风生水起,这就是一种完美。一个人,或没有孩子的牵挂,或没有家人的羁绊,相比之下,无疑是自由的;但有的人,你就是给她大把自由时光,但日子却过得凄凄惶惶的。
只觉得,一个人的时光就意味着拥有无限诚可贵的自由。若懂得“独”善其身,拥有一个好心态,一种兴趣,一身胆气,日子势必过得任性,热腾,照样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