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问制助残、信息化助残、献爱心助残
市残联“帮跑腿”升级助残服务
■记者 李心如
首问制助残、信息化助残、献爱心助残,让残疾人到残联办事“最多跑一次”。日前,市残联升级服务,为残疾人营造良好的办事服务环境。
据了解,市残联此次服务升级,是通过走访考察残联各个基层办事部门总结、规划出来的,其中升级面最广的是康复部。“平时工作中,康复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最多。我们发现,很多群众来办事时,因为有些情况没有弄清楚,要跑好几趟。”市残联理事长俞彪说,“为了方便残疾人朋友,我们将全面优化程序,提升残联自我服务能力。”
首问制助残
近日,记者来到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办事大厅,来办事的残疾人及家属排成长龙,不少群众在康复部窗口咨询。“以前,窗口的工作人员不能给群众一个明确满意的答复,给群众办事带来很多不便。”康复部部长戴晓声说。
针对这个问题,俞彪提出,残联各科室负责人给全体工作人员讲课,全面了解残联的所有工作业务,再进行考试。
“这样一来,当遇到群众咨询问题时,本科室工作人员能够给予全面回答,如果涉及非本科室业务,工作人员也能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免去他们来回咨询的麻烦。”戴晓声说。
信息化助残
“信息化时代,我们为残疾人办事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信息化的便捷性服务。”戴晓声说。
市残联印有《便民手册》,相当于残联的办事指南,涉及残疾人的申领办证、优惠特惠、康复需求和法律维权四大方面的内容,除了办事大厅免费取阅外,还会由乡镇、街道负责发放,但是家住偏远地方的残疾人很难拿到手。如今,《便民手册》的内容被上传到了市残联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群众只要打开电脑或者手机,就能查询《便民手册》里所有内容。
除了网络查询《便民手册》和窗口咨询,有时候热线咨询显得更加方便快捷。“比如,残疾人有七种类型,如果申请办理《残疾人证》,不同类型的残疾人鉴定需要去不同的医院,电话咨询工作人员会更加简单明了。”戴晓声说。目前市残联正在积极跟电信部门沟通,申请一个5位数的热线电话。“热线电话要方便群众记忆和联系,除了办证咨询,后续我们还会添加一些其他功能。”俞彪说。
据了解,群众今后去残联办事时,如果遇到一些证件的错漏,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网络大数据查询,帮助群众获得资料。戴晓声举了个例子,比如聋人朋友前来申请助听器,需要填写表格、携带身份证复印件、残疾人证复印件等各种资料,如果来办证时忘记或丢失部分证件,工作人员可以帮助查询身份证、残疾人证等有数据共享的证件,为群众办事提供方便。
此外,在遇到证件不齐全的情况下,工作人员也可先帮群众予以受理,群众回去找到证件以后,可以通过微信将证件拍照传给工作人员。
献爱心助残
“考虑到重度残疾的朋友行动不方便,向残联申请之后,我们可以帮忙预约相关的鉴定医生,再一起上门办理《残疾人证》。”戴晓声说,“残疾人早日办理好证件,次月就可以享受到相关的政策和补贴。”
如果瑞安户籍的残疾儿童跟着父母在外地生活,并且在外地的相关康复训练机构参加训练,向市残联申请相关补贴时,就需要当地残联出具一个“在训证明”。“群众自己去打这个证明,容易碰壁,我们就替群众‘跑腿’,与对方联系沟通。”戴晓声说,残联在仓前街和安阳路都有办公点,群众容易跑错,工作人员也会帮群众代跑、代办一些事项。
发放残疾人辅助器具是康复部日常工作。以往,申请人一般需要跑两趟,第一趟提交申请,第二趟领取器具。如今只要申请之后,市残联会直接联系商家,将辅助器具送货上门。
“据统计,我市一共有7.3万名残疾人,其中有证的仅2.1万人,重度残疾有8973人,在全市人口中比例不低。”俞彪说,“残联有必要通过进一步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将残疾人服务好,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怀。”
据悉,市残联还将继续梳理“最多跑一次”事项,通过减少办事环节、推进信息共享,为残疾人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