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古代两孝子
行孝筑萱堂 辞官侍老母
■马邦城
瑞安古代出了两位大名鼎鼎的孝子,一位是北宋时期的教育家林石,另一位是明代的监察御史陈茂烈。
林石行孝筑萱堂
林石(1004—1101),字介夫,居瑞安塘岙(今塘下镇南山塘岙底),世称塘岙先生,以道德文章称著于世。早年, 南山林介夫祠中悬有“理学渊源”匾额,后人尊其为“当世宗师”,开创永嘉宋学之先河。
林石年轻时跟随括苍名士管师常研究《春秋》,结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连管师常都自愧不如这位学生。当时正值北宋熙宁年间,宰相王安石推行新法,倡导新学。他认为《春秋》不合时宜,讥讽它是“断烂朝报”。林石却不肯苟同,坚持“非诗书勿谈、非孔孟勿为”初衷,遂绝意仕进,退隐山林,以躬耕为乐,潜心钻研儒术。后来,他在家乡创办塘岙书塾授徒讲学,名噪一时,沈躬行、沈琪、韩汝翼等饱学之士,均出其门下。
林石不仅学问博大精深,而且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大孝子。他父亲林定英年早逝。为了替父守灵,同时也为照顾好母亲戴氏,林石就在塘岙其父墓旁筑屋,一边在此隐居祭父养母,一边在此课徒讲学。因古人有“北堂树萱”之说,意为母亲的居室,故林石便将自己所建的房屋取名为“萱堂”。
元丰二年(1079),塘岙乡间来了一拨不速之客。为首的是一位银须白发、年近七旬的老人,随后几位也是峨冠博带、气宇不凡,一行人谈笑风生,径直往萱堂方向而去。原来,他们是温州通判赵玑和他老父亲赵抃,还有温州知州石牧之、监司孙昌龄、瑞安县令朱素等人。
赵玑,字景仁,衢州西安(今衢县)人,与林石曾有过交往,也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孝子。他父亲赵抃曾任参知政事,官居副相,晚年和夫人一起被儿子接到温州奉养。为逗老父、老母开心,赵玑经常仿效春秋时期楚国隐士老莱子,穿上五彩服与双亲一同娱乐,还将自己的住宅名命为“喜彩堂”。
林石的萱堂与赵玑的喜彩堂,都以孝行美名远播,温州各地无人不晓。这一次,赵玑父亲赵抃不顾年迈之身,非要慕名去瑞安塘岙萱堂拜见林石的母亲不可,温州知州石牧之等地方政要不敢怠慢,也陪同前往。一行人在萱堂见过林石母亲戴氏,并送上贺礼。戴氏已是年近百岁老人,却依旧耳聪目明、行走自如、精神矍铄,让人惊叹不已。大家齐声夸赞林石孝顺,把老母照顾得这么好。
瑞安县令朱素对林石的孝行钦佩之至,此后,两人交往密切,结为挚友。林石与朱素都很关心民生福祉、农桑水利,当年曾一起为重建石冈陡门而操劳。该陡门最先采用条石代替木头进行砌筑,成为温州古代陡门建筑史上的一项创举。后来,林石又在朱素支持下,在塘西与塘川之间建了一座横跨塘河的石桥,取名为“塘岙桥”,大大方便了村民的出行。
据说,林石母亲戴氏,一直活到119岁才亡故。此时,林石已年逾90,依然遵守礼节,为老母居丧守孝。萱堂和戏彩堂的故事,后来还被编入词曲广为传唱。晚清瑞安名士黄绍第在《瑞安百咏》的一首诗中写道:“彩衣已近百年身,白首萱堂有寿人。清献(指赵抃,卒谥清献)携儿来拜母,厈床瓦豆座中宾。”
茂烈辞官侍老母
陈茂烈,字时周,世居瑞安嘉屿乡大坑山(今文成玉壶周南),祖上以军功注籍福建兴化卫总旗,成了世袭军职的家庭。13岁时,父亲卒于卫所,由茂烈顶替继承军役。别看他年纪轻轻,却胸怀大志,白天前往公署值班执勤,夜晚归来就在寓所挑灯读书不息,一心想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将来好为国家建功立业。他尊崇孔孟之道,尤倾慕孔门弟子颜回、曾参的“克己”、“三省”修养之法,除身体力行外,还将平时研习后的心得体会,写成《克省录》以自督励。
刻苦的学习、辛勤的付出终有回报。明弘治九年(1496),陈茂烈进士及第,开始跻身士大夫行列。其时,他曾奉使广东,专程赴新会白沙谒见心仪已久的理学大师陈献章,并执弟子礼,拜在他的门下。陈献章向他传授“为学主静”的思想,陈茂烈深受启发,归来后写成《静思录》,进一步发扬光大了理学。
不久,他就任吉安府推官,主持当地的司法、监察等事务。他尽心尽职,敢于为民请命,深入细致地审理了多起疑案,使真相大白于天下,受到当地百姓交口称赞。因政绩突出,被朝廷擢升为监察御史。进京为官后,他依然不改本色,坚持克己复礼、一日三省自身的道德修养。平日里克勤克俭,严于律己,虽为京官,却甘守清贫,史书称其“袍服朴陋,举止若百姓,而巍然系风纪重任”。
这时候,他老母已是77岁高龄,两地分居、思儿心切,又因年迈而不便来京居住。陈茂烈考虑再三,毅然决定辞官回乡侍奉老人。放着监察御史的京官不当,却要回去照料老母,许多人对他的做法大惑不解;再说他又正当盛年,朝廷也不会批准呀!
陈茂烈早料到朝廷可能不许,便上了一道乞归终养书,将父亲早亡、母亲守寡一生、自己13岁就从军、后来又在外为官、未能好好尽孝侍奉老母的情由作了一番表述。最后,他充满深情地说:“臣无男嗣、无兄弟,一母一子,天各一涯。疾病既自呻吟,药饵谁与调节?臣既思母,报主之心乱;母复思臣,则保身之心微。臣心可悯,母心无可虞……”此书言辞恳切,委婉动人,酷似唐代李密的《陈情表》,终于使他获准,得以辞官归家。
他回来后,就一门心思用在孝敬老人身上,包揽了母亲所有的生活起居。虽为官多年,他却两袖清风,少有积蓄,在家每天都亲自下地劳作,过着粗衣蔬食的清苦日子。兴化知府得知情况后,很是过意不去,专门派遣两个劳力去帮他干活,结果被陈茂烈给打发回来了。他还故意跟知府打趣说:“你无端派两个外人来添事,岂不是要徒增我家口粮吗?”
朝廷吏部也知道他生活清苦,特意奏授他为晋江教谕,好使他领取俸禄用以养亲。陈茂烈则认为,这好比让他顶虚名、吃空饷,便坚决辞掉了。于是,朝廷又按例下发月米3石予以补助。陈茂烈还是不愿无功受禄,上书说:“臣家素贫寒,食本俭薄,故臣母自安于臣之贫,而臣亦得以自遣其贫,非诚有及人之廉,尽己之孝也。古人行佣负米,皆以为亲,臣之贫尚未至是。而臣母鞠臣,艰苦独至,臣虽勉心力,未酬涓滴,且八十有六,来日无多,臣欲自尽,尚恐不及,上烦官帑,心窃未安。”坚持不占公家便宜,那气节廉风,感人至深。
在儿子精心照料下,陈母至86岁无疾而终。此时,陈茂烈自己却积劳成疾,突然患病。他强打起精神将丧事操办完毕后,病情益发加重,竟至卧床不起。没过多久,他也随母驾鹤西去,终年58岁。御史将其事迹上报,朝廷下诏赐谥“恭靖”,并命在其居住地莆田县树“孝廉”榜以志纪念。
陈茂烈为官清廉,事母至孝,其情其义感天动地。莆田县将其列为寓贤之首,并在莆城西门梅峰下为他建祠。《明儒学案》将他列为白沙陈献章的门人,并引献章之言,赞其为“真百炼金孝子也”。
百善孝为先。孝悌是中华传统美德,古代瑞安林石与陈茂烈的孝行故事,流传千古,迄今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其本义值得我们加以传承与发扬。
(图片资料,由何光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