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生命,他们争分夺秒
全市9个急救站每天出车近50趟,承担着全市院前急救、病患转运和医疗保障
■记者 陈成成 通讯员 许正智
每当听到急救车的呼啸声,或是在大街上看到急救车一闪而过时,总会在心里替车上的患者捏把汗,默默送上祈愿的同时,也为120急救中心工作人员的奔波与付出而感动,他们以拯救生命为天职,从死亡线上抢回多少危重病人。
记者从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了解到,今年1至8月份,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共接听电话42505次,日平均接电话次数175次;出车11721次,日平均出车次数48次。这组数据背后是瑞安所有急救人员夜以继日地与时间和生命赛跑的真实写照。
急救小分队
每天都和生命赛跑
“心脏骤停,快走!”8月28日中午12时许,市120急救中心人民医院急救站医生叶业兴赶紧通知驾驶员吴国乙准备出车。刚刚结束上一轮抢救,正准备坐下来吃午饭的两个人把碗一推,直奔急救车,等完成急救任务回来已是下午13时以后,饭菜早已凉了。
“每一天都在和生命赛跑。”叶业兴告诉记者,急救任务重,时间紧,一个班要值24小时,连吃饭都要争分夺秒。做急救医生12年了,无数个24小时填满了他的生活,无数个黑白颠倒的日夜汇成了他的春秋冬夏。
“遇到紧急情况,我也紧张,患者是把命放在我们手里,不敢马虎。”驾驶员吴国乙可不仅仅负责开车,每次出诊,抬人、急救、整理医疗器械……医护人员忙着他就多做一点,直到病人送进急诊科抢救,他才敢移开关注的目光。
在瑞安,目前共有9个急救站,分别是市人民医院急救站、市中医院急救站、塘下人民医院急救站、市二医急救站、市三医急救站、莘塍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急救站、高楼镇卫生院急救站、湖岭镇卫生院急救站、陶山镇卫生院急救站。9个急救站拥有17辆急救车,每辆急救车配备医生与驾驶员“两人急救小分队”,24小时待命,承担着全市的院前急救、病患转运和医疗保障任务。
高强度工作下
收获喜悦和满足
120急救工作强调“急”和“快”,对院前急救人员能力要求很高,加之很多时候都面临着情况紧急,环境差、现场混乱以及患者不理解等情况,无论从工作能力上还是思想素质上,对急救医护人员都是极大的考验。
“经常是方便面刚泡上或饭刚打上,只要电话一响,大家都习惯性地把碗一扣,冲向急救车。”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急救管理负责人杨建方告诉记者,高强度的工作让院前急救人员的身体落下了不少毛病,其中因为三餐不规律所致的胃病首当其冲,此外还有腰椎、颈椎等因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落下了病根。
去年一个深夜,120急救指挥中心接到一个求救电话:家住万松路的一位市民心脏骤停。4分钟后,当班的急救医生叶业兴与驾驶员赶到现场,为患者实施了心肺复苏,患者心跳、呼吸恢复,后被转入市人民医院抢救。“像这种情况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患者住得近,路上节省了很多时间,我们争取到了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叶业兴说。此后,他也了解过这位患者的情况,因抢救及时,这位患者恢复得不错,没有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但急救医生更多的是需要面临很多普通人意想不到的考验。去年夏天,一辆自备车在莘塍某地落水,车上有三人溺水。接报后,莘塍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急救站医生叶成建与驾驶员赶到现场时,车还未停稳,一群家属就七手八脚地把患者抬上急救车。“我当时还来不及给他们作检查,无法判断是什么情况,但家属已经在催促开车了。”叶成建说。在车上一检查,发现三个人都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如果当时能让我们努力一下,做一下心肺复苏,说不定会有奇迹出现。”每每说起这段经历,叶成建总是感到遗憾。
从事急救工作已有2年时间,见多了生生死死,但叶成建坦言自己最怕无法抢救年幼的孩子。每到夏天,急救站总会接到孩子溺水的求救电话,若没有成功,总让他深感自责。“那么小的孩子,抢救不过来,心里不好受。”他总在想,如果多一些目击者懂得心肺复苏术,结果是不是就会变得不一样。
留下因为责任
坚持需要勇气
紧急救人的经历,每一天都在瑞安的院前急救队伍中发生着,奔赴在全市的各个急救团队承担着急救、担架工甚至心理医生等角色,他们每天出诊量高达五六次。“尤其是深夜,更是频繁,有时一夜都要出两三趟车,所以当班那天,晚上几乎是不睡觉的。”叶成建告诉记者。
“做了4年急救医生,是因为心里有责任。”8月2日,莘塍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急救站医生周月盛为一名触电昏迷的工人实施急救,看着一条濒临绝境的生命在自己的努力下渐渐恢复生机,觉得自豪和感动,而这也正是每一位坚守在院前急救岗位上的医护工作者最丰盛的精神食粮。
但尽管这样,他们还是经常在抢救现场遭遇市民质疑、谩骂甚至追打。“你们怎么这么慢”、“你们会不会救人”……类似的指责让不少急救医护人员倍感委屈。“我们理解家属着急的心情,但是也请家属相信我们对每一条生命都心存敬畏。”周月盛的话说出了瑞安70多位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的心声:只要社会对他们有包容和理解,再苦再累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