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创建,让千年古县华美蝶变
文明,是城市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灵魂。
文明,瑞安薪火相传。在这里,谢灵运、陆游吟咏过山水之美;在这里,叶适、高则诚、孙诒让书写下千古名篇;在这里,清末玉海楼人来人往,流传千年的木活字印刷术依然墨香满径……深厚的文化底蕴描绘出瑞安的文明底色。
文明,瑞安不懈的追求。2003年成为首批跨入浙江省文明城市行列的县(市、区);2011年荣获“浙江省示范文明城市”称号,成为温州市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县(市、区);2014年底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正式开启了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征程。
三年来,通过全市上下努力创建,这座千年古县实现由表及里的改变,焕发出迷人新姿。
■首席记者 严小章/文 记者 庄颖昶/图
全国文明城市是对城市整体实力、内在魅力和发展活力的科学评价,是反映一座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全能指标”。
自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来,我市始终秉持“真创、实创、持续创”的理念,不断拉高标杆、提高站位,把“文明城市”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市民可视、可感、可知的具体行动,集全市之力,推动城市“脱胎换骨”。
变化,从一米米河道、一条条街巷、一点点绿色开始。
悄然之间,河水变得更清了,出行更畅通了,市容市貌大不一样了。
如今的瑞安,城乡面貌实现新提升,正朝着宜居宜游之城迈进。
整治河道
水清且涟漪
近日,家住安阳的林女士路过白岩桥站位,看见岸边是一片片绿树,河水倒映着蓝天白云,绿色植物点缀河面,宛如一幅美丽水乡画卷。“水清了,臭味没了,坐在岸边聊聊天,真惬意。”林女士说。
位于安阳街道的温州市控白岩桥站位是我市重点“剿劣”战场之一,此前主要存在沿河排污口较多、河底淤泥对断面水质造成影响等问题。经过治理,水环境得到改善,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通过省治水办销号验收。
还自然一江清流,还百姓一溪碧波。我市坚持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全民治水、长效治水的原则,以铁的手腕、铁的决心,综合施策、系统推进,以“河长制”为主抓手,持续深化五水共治,特别是今年作为温州剿灭劣Ⅴ类水的“重要战场”,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重点打好“剿灭劣Ⅴ类水”攻坚战,展现治水新作为,让灵韵水乡再焕新颜。
治水,我市打了一场攻坚战。我市全面落实县镇村三级“河长制”,大力推行河长、督查长、警长“三长治水”模式,1386名河长、879名警长、296名督察长均走上“治水岗位”,实现了河长全覆盖。
治水,我市打了一场全民战。7万余名党员参与治水工作,签订“四带头”治水“应战书”,组建了198支基层党员护水志愿服务队,安阳街道仅今年以来就带动9200多人次群众参与治水。
治水,我市打了一场发展战。我市以治水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探索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富民优势,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改善与经济转型升级共赢的新路子。
投运电镀、印染园区和垃圾焚烧发电厂,完成六大重污染行业整治,建成污水处理厂6座、污水收集管网839公里,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全面治理397个村,污水日处理量由7.7万吨增加到18.25万吨,消除垃圾河、黑臭河243条, 消除2个省、温州市控劣Ⅴ类水质断面,408个劣Ⅴ类水体达到销号验收水质要求,其中243个已通过市本级验收,37公里长的环城河重现清水绕城美景……这是我市近几年河道整治交出的“成绩单”。
整顿交通
路周道如砥
城市道路作为对外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交通秩序是否有序、道路两侧是否整洁,直接影响着一座城市的质量和形象。
昨日8时30分许,正值早高峰,车辆、行人均行色匆匆。记者站在万松东路和拱瑞山路交叉路口观察了10多分钟,红灯停绿灯行,车辆、行人按照交通指示灯有序通过路口,交通劝导员盯了半天也没使上什么力。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40余万辆,车多城小,交通秩序问题日益突出,违法停车、斑马线不礼让、“四小车”等问题时有发生。近年来,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加大交通乱象整治力度,特别是去年实行“白天严管理、夜间不打烊、周末不休息”的违停严管勤务计划,严管严查市区乱停车违法行为。
今年,我市严管措施再升级,从3月1日开始至12月21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创文明交通、治秩序乱象”系列行动,重点整治乱停车、乱行车、乱过路、酒驾毒驾、涉牌涉证及其他类等六大类交通违法行为;从6月1日开始对市区罗阳大道等五条严管示范路上车辆违反“禁止停车”禁令标志、标线行为的,一律予以罚款100元、记3分。去年以来,我市查处乱停车行为26万余起、电动车违法行为5.8万起,查扣“四小车”6121辆。有堵有疏。交警部门在安阳、玉海、飞云等街道专门增设停车位3600多个,极大地缓解了周边道路停车压力。
针对占道经营问题,相关部门疏堵结合打出系列“组合拳”。我市加大路面管理力度,加强夜市排档管理,去年以来整治流动摊点3.1万处、占道经营4.2万起,并落实“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管理原则,在市区后垟中路、青松路、红光菜场、望东西路、岭下东路、下埠村等多处设置摊贩临时疏导点,缓解流动摊贩无处疏导的现象。
破损道路变平坦了,老旧的人行道被翻新了……在给市民创造更好的出行“软环境”同时,我市还不断完善出行“硬件设施”,改善市政基础设施,让瑞城的“路”变得更通畅。据统计,仅2016年,我市共修复大面积破损机动车道、人行道约15万平方米、2000多处小面积零星破损道路1800平方米。我市还委托规划设计单位制定了建成区5年道路养护规划(2017-2021年),这是全省首个为市政道路养护制定专业的养护规划。
“占道经营的流动摊没了,车辆违停现象少了,道路畅通了,连马路看着也宽敞了!”开车经过兴隆南路,曾经占地经营、乱停乱放的道路已大变样,市民王先生不由感叹。
整饬市容
城美好生长
喷涂一新的墙面,统一的空调外机罩,人行道上花池与树木错落有致……经过万松东路(拱瑞山路至安阳路段)改造,原本灰头土脸的一排排上世纪90年代老建筑摇身一变,展现迷人的新面貌。
巨大的变化源自去年底启动的该路段沿街立面改造。“政府把这些‘90后’老建筑,改造成了颜值爆表的‘10后’,真好。”家住清泰小区的陈先生,经过万松东路时,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点赞。
城市环境是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优美的城市环境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和对外形象的窗口,营造整洁、优美、文明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和追求。
我市坚持民生导向,以提升市容市貌为核心,精心策划环境卫生竞赛、城区环卫保洁专项考评、城市治乱专项行动、公共配套设施美化等载体,打造清洁优美的环境。
在安阳街道兴隆社区一处主题公园里,居民王阿姨跟一帮老姐妹们闲聊、休憩。“这里原先是一处垃圾场,改造后成为了休闲小公园,大家也都不乱扔垃圾了。”王阿姨说,“现在,要是有人乱扔垃圾,大家会主动上前制止。”
这样的例子有许多。在莘塍街道仙甲村,原来马路菜场,摇身一变成了拥有50个停车位的整洁规范的停车场;莘塍街道的中村、周家桥村等多个村,也把马路市场、垃圾死角改建成规范的停车场……
我市首批投资1500万元、30个城中村连片整治项目完成后,再追加投入1500万元用于主城区以外街道城中村整治,借助开展“大拆大整”专项行动的强劲东风,拆违章、治乱点,变疤点为亮点。
好的机制能为整体环境的洁化美化提供持久“动力”。我市开展城区环境卫生竞赛活动,去年将建成区70个社区(村居)分成4组进行季度竞赛,对各组中连续2个季度考评排名末位的授予“环境最差社区(村)”牌子,以比促学、以赛促建,充分调动社区(村)等基层干部投身创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行市场化保洁“末位淘汰”机制,对城区7家保洁公司实行“一月一考评一通报”,对连续3个月考核列末位的取消下轮投标资格,全面落实道路清扫保洁制度,确保主干道每20分钟巡查一次、18小时保洁。
市容市貌整洁了,还能推窗见绿、 开门见景,这是不少市民的期许。林荫步道、亭台楼阁、湖光粼粼……曾经“脏乱差”的弃渣场,如今变成了漂亮的“天然大盆景”——明镜公园。走进公园,绿地围绕着湖,岸边树木郁郁葱葱,清澈的湖面着倒映蓝天白云。目前,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71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22%,创成省级森林城市、省级园林城市。
如果把市容市貌比作城市的“面子”,那么公厕、垃圾坞就像是城市的“里子”。我市坚持“面子”“里子”两手抓,安排2000万元经费用于城区公厕改造提升,拆除2000多座不合格垃圾坞,旧式垃圾坞变身为生态垃圾坞,进一步美化优化城市视觉空间。
外立面变靓了,垃圾死角清除了,路边乱丢垃圾的现象不见了,市民陈女士说:“环境整洁、美丽了,我们住得也舒服。”
追求文明,锲而不舍。在驰而不息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号角声中,瑞安更美了,一股崇尚卫生整洁有序的新风尚正蔚然形成,一座管理有序、环境优美的至美之城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