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引领瑞安大发展”特别报道·文化篇
提升软实力,凝聚瑞安精气神
■记者 蔡玲玲/文 孙凛/图
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置县至今,瑞安已有近1800年历史,素有“理学名邦”、“东南小邹鲁”之美誉,涌现出如永嘉学派代表人物陈傅良、南戏鼻祖高则诚等无数名人大家,是一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五年来,我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三大体系”建设,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文化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在社会文化、专业艺术、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等方面,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搭建文化阵地
丰富市民的精神家园
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市民许先生带着安徽来的一群朋友,来到瑞安城市规划展览馆参观,感受展馆内用声、光、电、影塑造出的艺术效果,认识瑞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赢得朋友声声赞。瑞安城市规划展览馆坐落在环境清幽的瑞祥新区城市公园内,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2015年初建成开放,是温州地区首个城市规划展览馆。
在瑞祥新区的另一个角落,瑞安书画院落成开放不久,这是一家纯公益性综合创作交流展陈的展览馆,有书画展厅、创作交流室,致力于打造“至美艺术,惠民至上”的文化场所,已经有多场书画小品展陆续在这里展出。
在市图书馆北侧,矗立着市博物馆。丰富的藏品包括国家珍贵文物700余件,古籍30000多册,居省内同级别博物馆前列,2013年在温州各县(市、区)中率先建成并免费开放。
在玉海广场东首,有一家全天候开放的市图书馆万松分馆,是我市首家24小时自助图书馆。馆内有7000余册藏书,配置自助借还设备,市民只需手持图书馆借阅证或市民卡,即可随时借书还书。这里被市民称为不打烊的“城市书房”,身处其间,感受一室书香,遨游知识的海洋。
近年来,我市加大投入,打造了市、乡镇(街道)、村三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截至今年9月底,“城市书房”建成并开放的有3个、在建7个,乡镇(街道)图书分馆建成并开放的有9个、在建2个,建成图书流通站112个、农家书屋200多个,不断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马屿镇江桥村,池畔的荷花已经谢幕,枝头变黄的叶子显露出秋意。坐落荷花池边上的江桥村文化礼堂,以“至美乡村,乐在江桥”为主题,彰显出属于它自己的“乡土特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荷”与“和”谐音,荷花代表着和谐,江桥文化礼堂以荷为媒,将荷花文化与文化礼堂相结合,开展“我们的村晚、我们的村歌、我的家风家训,乡风评议”等活动,弘扬传统“和(荷)文化”,尽显大美。
对此,省委党校教授张红岭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时竖起大拇指,说:“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变化的需要,培育和弘扬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是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灵魂,瑞安文化礼堂从聚人气到聚人心,再到孕育礼堂文化,必将凝聚起瑞安新常态下的精气神。”
村歌回荡,村情各异,文化礼堂为村民们打造出一个个村级文化活动阵地。从2013年试点以来,我市高度重视文化礼堂建设工作,市级财政每年投入300万元用于文化礼堂建设,今年增至800多万元。目前,我市已建成134家文化礼堂,相继推出了文化礼堂“暖冬行动”、“我们的村晚”、周末学堂、新青年下乡、“四百结对”等服务品牌,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我市因此获得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先进县市等多项荣誉称号,文化礼堂“俱乐部”运行模式入选“全省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三贴近’优秀案例”等,多次得到省委、温州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点赞。
2016年,我市出台《瑞安市文化礼堂“十三五”发展规划》,计划到2020年,再建成100家以上文化礼堂,实现村(社区)全覆盖,打造农村文化新地标。
让群众享受更好、更全面的公共文化设施,我市一直在努力。体育馆、游泳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规模与社会效益均居温州前列;市、乡镇街道、社区(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健全,实现“社区15分钟、农村30分钟文化圈”,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0.84平方米;“广播电视村村通、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实现全覆盖……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越来越多的市民感受到了我市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上的蓬勃生机和真挚诚意。
激活文化产业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浙江四大藏书楼之一的玉海楼、我国第一所新式中医学校利济医学堂、中国早期公共图书馆心兰书社……一批古色古香的明清民国建筑,都集中在老城区公园路一带,长约450米的公园路也因此成为瑞安千年古城重要的文脉传承所在。
近段时间,公园路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路过的市民会发现,沿街的建筑物经过了“翻新”,统一的青瓦石墙、雕花木窗,还原出古色古香的韵味。还有一部分房屋外墙,搭立着脚手架,正在改造。
这里已经被列为玉海文化创意街区的建设范围,主打“文化窗口+历史记忆”,将老街区打造成集传统文化展示、观光游览、情景体验、创意展示、休闲消费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文怀旧游憩步行街。
公园路文化创意街区打造的不仅仅是一个文化街区,更是一个集文化、旅游、电子商务、互动体验、创业创新于一体的街区,将会助推我市经济的创新发展。
如果你来到位于经济开发区的浙报传媒瑞安电商文创园,肯定会被这里时尚、创意、科技的氛围所感染。红白相间的外立面铁艺装置、随处可见富有巧思的形象改造、艺术家居、文创咖啡……令人仿佛置身于北京的798艺术园区。
很难想象,这个朝气蓬勃的电商文创园,其实是由闲置厂房改造的。2015年7月,由瑞安日报有限公司依托浙报传媒资源优势及政府支撑,投资8000万元,整体策划运营的“产业互联网双创服务基地”项目正式启动。目前已有37家成型创业企业和45家创客团队带着创意和梦想在这里找到“新家”。
产业是文化中长出来的“树”。文化产业的发展,植根于时代的土壤。2016年以来,我市打造了3个新的市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分别是浙报传媒瑞安电商文创园、理享104展览创意文创园和瑞安喜文化产业园,列入温州市级重点建设项目有6个。
今年8月份,在温州市文化产业大会上,我市19家文化企业单位受到表彰,数量位居温州各县(市、区)前列,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文化产业发展“成绩单”。其中,浙报传媒瑞安电商文创园、幸福谷文化产业园被评为温州市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溪坦工艺礼品文化创意街区、玉海街坊文化创意街区被评为温州市级重点文化街区,瑞安日报有限公司、奥光动漫集团、瑞安市华数广电网络有限公司等8家文化企业被评为温州市级重点文化企业。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文化产业扶持力度,培育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综合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不断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政府每年设立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扶持发展文化产业,并长期组织企业参加义乌文博会、温州文博会、深圳文博会等展览交易会。据不完全统计测算,2016年我市文化产业生产总值约35亿元。
传承发展“非遗” 借助市场焕发新生机
一个小木框里,密密麻麻摆放着一厘米见方的小棠梨木块,每个木块上反写刻着一个老宋体汉字。木活字印刷技艺传承人王超辉,一手执文稿,另一手快速、准确地拣出字模,放入空字盘里排版……
瑞安东源木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已知唯一保留下来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具有极高的历史人文价值,是活字印刷术源于中国的最好实物明证。
与王超辉原汁原味对待非遗的方式不同,毕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寿淼充分发挥温商敢想敢做的精神,用创意活字的方式延续了对这项古老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他通过连锁加盟的方式拓展,在我市和上海、黑龙江、江西、安徽等地,开出了10多家毕昇活字印刷体验馆。这些体验馆或进驻当地博物馆,或开进古街河坊。
保护和传承好文化遗产,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情趣、独特的传统气质,才能传承下去。近年来,我市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开发和利用,实现非遗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木活字印刷亮相第八届浙江·中国非遗博览会、香港“根与魂——忆江南·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采成蓝夹缬博物馆先后参加首届敦煌文博会、第12届义乌文博会、第十三届深圳文博会等,蓝夹缬“线上+线下”销售,产品远销海内外。我市正借助市场的力量实现非遗项目的自我传承和发展。
为保护非遗的传承,带徒拜师代代相传,新老技艺创新发展的案例无处不在。从开元职业高中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到瑞安市南戏传承中心,从蓝夹缬博物馆到西山曲艺场……14个温州市级非遗传承基地,每年都会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年轻传承者。
我市先后认定公布3批瑞安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5名,其中入选国家级传承人3名,省级传承人10名;先后公布6批非遗名录84项,其中以瑞安木活字印刷术为主体申报的“中国活字印刷术”,入选2010年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瑞安木活字印刷术、温州鼓词、藤牌舞、蓝夹缬入选国家非遗名录,10项入选省级非遗名录,91项入选温州市级非遗名录。
实施精品工程 文艺创作硕果累累
9月30日,本土画家黄润美的“雁山云水”山水画展在乐清市文化馆展出。10月1日,另一位本土画家赵秉森在市博物馆举办“风景望断”个人美术创作回顾展。两位老画家的展览,成为这个国庆假期我市文艺圈最热闹的事情。
时间再追溯到一年前,2016年10月15日,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我市鼓词名师陈春兰携作品《杀庙》斩获表演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文艺界取得的最高荣誉。我市鼓词老艺人阮世池同时也被授予“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荣誉称号。
一部享誉世界、流传至今的元代南戏《琵琶记》,其创作者高明有着怎样的人生轨迹?历经3年多时间,我市本土作家金春妙、张益、胡少山走访多地,查询了数以万计的史料,数易其稿,于2015年终至成书——长篇纪实文学作品《琵琶情——高明传》,这是目前最为全面详细描写高明一生的著作,具有极大的宣传和研究意义。金春妙说,该书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是瑞安文学史上重大突破。
文化为犁,精品铸魂。近年来,我市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据统计,2011年至2016年,我市一批具有思想性、时代性、艺术性的优秀文艺作品,获得全国性奖项35个、省级奖项80个。去年4月,我市选送的音乐类作品《粗茶淡饭》、戏剧类小品《杀鸡》、曲艺类温州鼓词《别打110》荣获2016年度浙江省“群星奖”,获奖数量为浙江省各县(市、区)最多。由湖岭镇亦垟村妇女主任廖雪燕全程策划和演唱的村歌《亦垟最美》出现在全国村歌大赛总决赛上,这是我市村歌首次进入全国总决赛。
2012年,我市以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为目标,制定了《瑞安市文艺精品项目扶持奖励办法》。目前,我市累计落实资金近千万元,扶持奖励影视、歌曲、文学、美术等文艺作品570项。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而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我市创新文艺名家培育机制,开展文化领军人物、文化名家系列评选,实施青年文艺人才培养计划,设立“四个一批”文化人才、“瑞安市优秀民间文化人才”等奖项;为书法、美术、音乐等领域文艺骨干分别设立12个名家工作室,为创作者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
温州有句老话——“瑞安出才子”。正因为这座城市孕育了陈傅良、高则诚、孙诒让等一大批熠熠生辉的历史文化名人,使得千百年来的瑞安一直拥有强大的人文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如今,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已然成为提升瑞安形象、加快瑞安发展的无价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