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供销、信用合作 种地创业两全其美
“三位一体”改革给瑞安农民稳稳的幸福
■记者 夏盈瑜
近日,马屿镇农业种植户张朝光通过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不需要任何抵押物和担保人就收到5万元贷款。这是我市持续深化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改革,为农民带来的红利。
曾经,张朝光们一度迷茫:今时之农村,谁来种地,地该怎么种,农产品出路在何方,农民未来该怎么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农业发展的资源要素约束不断趋紧,这些问题成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解之惑。为破解这一难题,10多年前的2006年,我市率全国之先开展“三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体系建设。当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临瑞安,参加全省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工作现场会,并肯定“瑞安实践”。
10年如白驹过隙,“三位一体”改革却给我市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06年至2016年,农业总产值从17.9亿元增长到37亿元,农业增加值从10.9亿元增长到22.3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9439元增长到25570元,年均增长11.7%。我市也先后获得2007年度“全国改革十大探索”、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30创新案例”等荣誉。2017年6月22日,11年后,全国发展“三位一体”合作、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现场交流会在我市召开,会议明确指出,将“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向全国推广。这让我市探路潜行的改革再度被聚焦——
谁来种地?
抱团合作解决种地难
这场变革,缘起11年前。2006年年初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当年1月8日的浙江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提出了“积极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体系,努力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构想。这一构想正是对农村“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重大完善和创新。
秉持“以农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2个月后,全国首家集农村金融、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为一体的综合性农村合作组织——瑞安农村合作协会正式成立。协会由农村合作银行、供销联社等8家核心会员单位和10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等会员单位组成,通过专业合作社、供销社和农村信用社的融合和合作,为农户提供生产技术、流通、金融等环节的全方位服务。
从田头到市场,农产品的生产无疑是农业改革的“源头”。10年来,在“三位一体”改革中,我市搭建了包含庄稼医院、科普培训、产业基地、众创空间、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在内的现代化为农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农业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转型。
在马屿为农服务中心,生产合作带来的效益,可窥一斑。“不管买化肥农药、办农业保险,还是解决种植难题,都可以在这里一站式解决,农民种地不再难。”近日,梅屿种植户朱仁祥来到马屿为农服务中心,为自己种植的黄瓜办理保险。在这里,他一站式可以获取市场信息、农资直供、信用贷款、科技支撑、农业电商、产品追溯等全方位服务。这份服务支持,让他对“种田事业”信心满满。
这份信心不仅源自乡镇街、村、基地、农户四级公共服务网络支撑,更来自多元的生产合作和科技创新。飞云街道为农服务中心,已投入运行了大半年。该中心推行“农资超市+庄稼医院”服务模式,不仅各类优质农资一应俱全,还有专家长期“坐诊”。通过创新生产服务体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小、散、弱”的格局也得到扭转。“这种模式,每年每亩节省肥料200至1000元不等,效益增长15%以上。”该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何销售?
多元布局让产品货畅如流
农产品收成好却卖不掉,这素来是缠绕在农民心头的一块心病。打通从田间地头到需求终端的“肠梗阻”,知易而行难。为了让农产品供销货畅如流,早在11年前,我市便牵头成立首批86家农民合作社,探索解决一家一户农民解决不了的销售难题。瑞安上绿蔬果专业合作社便是先行先试者。
对于供销合作,农民的理解很通俗:让我们多赚钱。起初,上绿蔬果专业合作社也依靠经纪人在外跑市场,接订单。“没想到,市场越做越大,各地蔬菜收购商直接把车开到上望田头收花菜。”该合作社负责人潘孝雷看着纷至沓来的客户,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脑中酝酿:上望街道周边10万亩涂园是温州地区最大的蔬果基地,如能建成一个大型集中的交易集配市场,将全国各地的收购商集中到这里收购,就免去了菜农寻找市场的麻烦。
说干就干,潘孝雷等人发动社员筹资,争取财政补助资金,建起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的蔬菜产地集配中心,同时建起的还有3个冷库,可储存15万公斤蔬菜,延长了蔬菜的销售周期。这一招,不仅产生了集聚效应,还降低了意外风险,让更多农民的蔬菜在家门口就卖到好价钱。果不其然,市场建成后,全国各地客商、经纪人云集,收购时期,基地每天有50多万公斤的交易量,销路遍及全国14个省市,年交易额4.2亿元,集聚效应辐射周边10万亩农田。
全产业链融合的另一道题便是:区域品牌共建共享。在梅屿的万科农业,这个共识早就深入人心。农技员出身的雷大峰,曾目睹了老一辈合作社负责人黄则强等人全力抓生产、抓销售的艰辛。“蔬菜种植和销售是两件事,以往都是由合作社负责,但往往两头都不讨好。”雷大峰说,如今合作社用心搞栽培,负责蔬菜种植和技术指导、标准化生产等,万科农业则集中精力跑市场,主要负责销售和品牌建设。去年,市农合联、农办、供销社联手谋划,在全省开创首个县级区域性农产品公共品牌——“瑞安农产”。农产品统一标识,集中供货,价格上来了,利润也跟着上来。渐渐地,雷大峰和他的农民朋友们的梅屿蔬菜有了市场定价的话语权。而如今,走进“瑞安农产”各品牌旗舰店,上望花椰菜、鹿木马蹄笋、天井垟大米、顺泰毛芋等瑞安特优农产品,应有尽有。24家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近200种农产品抱团发力,赢得了市场。
一子落下,满盘皆活。嗅觉灵敏的瑞安农民将“三位一体”信息系统集成,组织媒体、银行、邮政等多家单位,打造了“瑞安淘”、“丰收购”、“邮乐网”、“好派多”等一批专业电商平台。流通效率提升,农民议价权也“水涨船高”。2016年,邮政系统“邮乐网”销售的“天井垟大米”突破50万公斤,由于省去中间分销环节,每公斤可多赚0.4至0.6元;而农业龙头企业华盛水产,联手农鲜达、顺丰速递等实现“30分钟完成海上鱼虾加工,48小时送达消费者餐桌上”。仅2016年,瑞安农产品在几个主力电商市场便实现销售额3100万元。
多元布局让农产品货畅如流。“瑞安‘三位一体’供销合作,一方面,健全农民合作社、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等为载体的专业性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大力构建以农合联为载体面向所有产业的综合化公用性服务体系,最终形成经纬交错、由纬到经的特色产业服务体系。”中央委员、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王侠这样评价。
怎么融资?
巧引金融水疏通资金渠道
农业生产经营“看天吃饭”、产出周期长,农民规范生产需要融资却又缺乏抵押物,这让他们成为传统金融服务难以覆盖的“长尾”。
如何解决钱的问题?我市大胆尝试,组织金融办、人行和瑞安农商银行等单位,通过基层走访,为专业合作社和村居分别量身定制“信用档案”,并设立初期规模为5000万元的农民合作基金,保障金融风险补偿支出,让金融机构敢放贷。
为了进一步弥补信用担保短板,我市创办全国供销社系统首家县级农信担保公司——瑞安农信担保公司。近年来,该公司累计提供涉农贷款担保2737户次,为农民担保金额高达7.28亿元。持续发挥信用机制优势,我市还探索农村保险互助合作机制。马屿镇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552名农户自愿筹资组建全国首家农村保险互助社,围绕农业生产领域开展农产品保险、农产品货运保险和农户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三大险种,分别服务生产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
农村金融创新发轫于土地。我市围绕“三位一体”改革融资,将目光锁定可盘活的一切资源。2015年12月,我市成功被列为全国农房抵押贷款试点县(市),“解锁”农民手头最值钱的沉睡资产,有效释放了农村活力和农业潜力。截至2016年底,瑞安共有16家金融机构推出农房贷,农房抵押贷款余额达42.1亿元,余额总量、年增量均居全国59个试点县(市、区)前列。
组建农民合作基金、农合联资产经营公司,为“三农”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是“三位一体”改革的核心动作。如今,作为农村金融改革探索的“桥头堡”,不同功能的创新金融组织相继在我市各地建立,为破解农业“贷款难,担保贵”提供了新思路。
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继续深化“三位一体”改革,推动涉农组织实现多层次合作,实施乡镇街为农服务中心“三年全覆盖计划”,特别是在未来5年,追加300亿元信贷资金支持“三位一体”改革,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