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百姓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80年后,他们的孙辈终团聚》后续
当年爷爷背出去的
竹编书笼回家了
郑文忠兄妹与老家的亲人合影
见证80年岁月的竹编书笼

    《80年后,他们的孙辈终团聚》后续

    当年爷爷背出去的

    竹编书笼回家了

    ■记者 杨微微

    起了秋风的瑞安,并没有秋日里的萧瑟,沿着蜿蜒的山路驱车来到高楼镇枫岭社区垟岙村,入目的依然是一片绿色,只有正在收割的稻田和挂满枝头的红柿子在提示着我们,已是秋天。

    家乡的景色没有什么改变,80年前杨必宽(后改名为郑金山)背着竹编书笼,在大哥的相送下翻过枫岭的一座座山,到外地谋生,从此未归。漫漫岁月,大哥、大哥的儿子、大哥的孙子,三代人一直苦苦寻找杨必宽及后代。80年后,在杨家大哥孙辈的努力下,杨必宽的孙子、孙女终于找到了。

    10月21日,郑文忠、郑文妹兄妹俩带着当年爷爷出门背走的竹编书笼,回到老家枫岭垟岙村。

    背出去80年的竹编书笼

    终于回家了

    10月21日凌晨4时,临安,郑文忠兄妹俩就起床了,这一天兄妹俩各自带着另一半,4个人约好一起开车,前往老家瑞安枫岭。出门时,兄妹俩不忘带上当年爷爷背出门的竹编书笼。经过6个小时的车程,一家人终于来到瑞安。

    在瑞安,杨家人早就翘首盼望。一行人在市区简单地用过午餐后,立即前往高楼枫岭,一路上郑文忠兄妹一直望着车窗外的景色。在枫岭老家,郑文忠的大伯母、二叔、小叔以及一些同辈的兄弟姐妹,早早地准备好了点心等着他们。

    车子徐徐开进村,看着郑文忠兄妹带着竹编书笼从车上下来,家门口等着的大伯母、二叔、小叔高兴得红了眼睛。虽然兄妹俩听不懂只会讲瑞安方言的长辈们说的话,可脸上的笑容和紧拉着不放的手,让他们激动万分,眼里同样闪着泪光。

    “我妈妈一看到文忠从车里把竹编书笼拿出来就流泪了,这个书笼当年我二叔家中也留了一个,后来盖新房时遗失了。”杨正飞说,母亲今年85岁,在母亲的记忆中,爷爷经常念叨弟弟杨必宽,父亲也曾代爷爷出门找过一次,最终失望而归,爷爷和父亲带着遗憾离开人世。

    据杨正飞介绍,竹编书笼,是那个年代上学时候用的,用来存放书本和衣服。垟岙村毛竹茂盛,村民就地取材,用毛竹编制一个类似木箱的竹编箱子。据称当时是专门请师傅来家中制作,做完一个要好几工(一工为一天时间。)

    竹编书笼内有两层,外侧四个角安装有四个金属扣,绳子可穿扣而过,可用扁担将其挑在肩上,一般人家都会做一对。原本,杨正飞爷爷那一辈家中也有一对竹编书笼,被杨必宽带走一个,老家留下一个,遗憾的是垟岙村老家的这个竹编书笼已遗失。

    听说杨必宽的孙子、孙女来了,村里几位年长的老人也来看望。87岁的王大爷回忆,当年他只有7岁,但是记得村里有个叫杨必宽的人,是一个插秧能手,还曾被其他村村民用轿子请过去插秧。

    据杨正飞的母亲介绍,当年杨必宽寄回来的信件中提到过一个县名,印象中是“于潜”。没想到的是,“于”字记错了,1956年之后当地也不再称县,改称为於潜镇,成为临安市管辖下的一个镇。这也导致多年来他们寻亲未果的原因之一。

    而枫岭在80年的时间内,也经历过多次行政区划的调整。1949年,枫岭归属高楼区宁益乡,1950年8月从宁益乡中分出,建置枫岭乡,今为高楼镇枫岭社区。因此,杨必宽及后人寄书信回来时,地址已有变化。

    接到电话曾难以置信

    “老家来人了,来找我们了”

    “有人找你,是从温州来的。”回想起10月15日那天接到村里妇女主任的电话,郑文忠至今仍觉得不真实、不可思议。

    “当时正在午休,接到电话后整个人都懵了,激动的话都说不出来,马上把位置发给正飞大哥,让他们开车过来。挂上电话,我立马给老婆和妹妹打电话,让他们赶紧回家,老家来人了,来找我们了!”郑文忠说,村里基本上人人都知道他爷爷老家在温州,但具体是温州哪里,就不知道了。

    郑文忠说,与杨正飞等三位哥哥相见后,兄妹俩特地回到老家,找到了爷爷的竹编书笼,还去村里问了很多长辈,从他们口中也证实,爷爷确实是从温州来的。

    提起这个竹编书笼,郑文忠回忆,爷爷过世得早,当时父亲才十一二岁,奶奶虽然没有交代过这个竹编书笼的来历,但从他记事起,奶奶一直把这个竹编书笼当宝贝一样保存着,平时用来存放针线。“如今细细想来,这个竹编书笼可能是长辈们刻意留着。当地村里没有这样精致的竹编书笼,它被保存下来也是指引我们与老家的亲人相认啊。”郑文忠感慨地说。

    “回到家乡很亲切,家乡山清水秀,人也好,非常重情,不然,80年过去了,没有他们坚持寻找,怎么可能有现在的团聚?”郑文妹激动地说。

    据兄妹俩回忆,听说当时爷爷奶奶都是从外地来到临安於潜,通过别人介绍而结婚。当时两人都不算年轻,因此只生了父亲一个孩子。兄妹俩印象中,父亲这边几乎没有亲戚,外婆家亲戚比较多。“现在找到爷爷的亲人,是个大家庭,我们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

    即使改不了姓名

    也要取一个杨姓名字

    郑文忠兄妹俩带着竹编书笼,来到爷爷的大哥及祖坟前扫墓拜祭,当年离家的杨必宽后代终于回来了。

    杨家是个大家庭,郑文忠兄妹俩来到瑞安,几乎拜访了所有在瑞安的亲人,姑妈家一个表兄弟还特地从广州赶回来,与郑文忠兄妹俩见面。

    “看到侄子、侄女,就像是从天上掉下来一样,太高兴了。当年那么苦,我爸天天念,我大哥也出去找过,现在几个侄子把叔叔这一房找回来,别提多高兴。”姑姑拉着郑文忠兄妹两人的手,看着、说着。

    当年杨必宽为何要改名换姓,已无从查起。郑文忠说,如今既然找到老家的亲人,即便改不了姓名,自己也要取一个杨姓的名字,或者尝试把下一代的姓氏改回来。

    “我妈妈那一辈人,还有叔叔、姑妈们,看到找回来的侄儿侄女,真的非常高兴。我希望这种亲情、这种感动,那些还在寻找亲人的家庭也能感受得到,并实现梦想,能够团圆。”杨正飞说,大家庭里有很多兄弟姐妹在国外,现在就开始计划,明年让兄弟姐妹都回国来,好好聚一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财富榜
   第00003版:平安瑞安
   第00004版:百姓事
   第00005版:云江潮
   第00006版:公告
   第00007版:金周刊
   第00008版:金周刊
当年爷爷背出去的
竹编书笼回家了
与护照打交道的警花
电信推出IPTV养老服务文化平台
集云实验学校学生为福利院孩子献爱心
瑞安日报 百姓事 00004 当年爷爷背出去的
竹编书笼回家了
2017-10-2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