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成功登上全国文明城市榜单,进一步增强市民认同感——
创文让我们生活更舒心
本报讯(记者 林翔翔)“瑞安评上‘全国文明城市’啦!”11月14日上午,一则消息振奋着瑞安人民的心,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等网络平台被这则喜讯刷屏。这块“金字招牌”激起了广大市民的认同感,大家津津乐道这些年瑞城的变化,认为“颜值”提升了,生活环境更加宜居了,精神活动场所也更多了。
买菜就像逛超市
农贸市场常被比作城市的“菜篮子”,不仅肩负着满足百姓“菜篮子”需求的重要功能,还是城市形象的风向标。
昨日,在市区东门菜市场,前来买菜的张阿姨在熟食区称了半只麻油鸭,又转到蔬菜区挑了几根茄子。张阿姨是东门菜市场的“常客”,她说以前这里乱搭建、乱扔垃圾问题严重,总想着买完赶紧走,“你看看现在,全新的顶棚、风扇、吊灯,干净敞亮的地面、墙壁,排列整齐有序的摊位,买菜就像逛超市,有时间我就多逛一会儿呢。”
“‘创文’结果出来,我们都十分开心,这些年,我眼看着瑞安农贸市场逐步逐批改造提升,软硬件整体水平和秩序管理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民以食为天,有关部门在农贸市场提升改造上是下过苦功的。”市市场监管局市场合同科科长刘海峰说。
刘海峰介绍,我市出台《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三年内建成区农贸市场全部改造完毕,非建成区完成改造70%的目标。明年,瑞安建成区农贸市场除个别涉及旧城改造的以外,其余的要全部改造完毕。“到时候,老百姓的菜篮子会拎得更舒心。”刘海峰说。
公厕像个小花园
公厕看似摆不上台面,却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是反映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市民王大伯说,有次去市区翔云大厦旁上厕所,那里的公厕掩映在绿色景观里,地面干净整洁,墙面光可鉴人,干净的蹲便器、坐便器,免费手纸、洗手液一应俱全。不仅如此,这座公厕还设置了无障碍设施,专为特殊人群服务。他直言:“公厕打造得像小花园。”
市环卫管理处主任助理陈晓锋分管公厕提升改造工作,他深有感触地说:“‘创文’这些年来,公厕的提升改造切切实实给百姓提供了一个舒适、干净的‘方便’之所,而且完善的硬件设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民的文明行为。”
“现在市区包括白岩桥公厕、南门渡口公厕、体育馆公厕、东门长运公厕、望湖公厕等多座公厕,俨然是‘准三星’级别。”陈晓锋介绍,亮丽的建筑外立面,明亮的墙体颜色,落落大方的建筑样式,这也是市区很多改造后的公厕给人的第一印象。
陈晓锋介绍,今年我市投入2000多万元推进建成区所有公厕改造提升。目前,建成区约150座中,由环卫管理处接管的62座公厕改造提升工程已经基本完工。此外,市财政还安排1000多万元对主城区以外公厕进行改造,目前已启动改造40座。
能去的活动场所多了
“这些年来,我明显感受到能去的文娱场所多了。”正在瑞安广场散步的市民林女士说,以前外地朋友来玩,一般都带他们去瑞安广场一带转转,逛逛博物馆,坐坐图书馆,看部电影。现在选择变多了,近点的如带他们去城市规划展览馆、瑞安书画院、明镜公园、新湖广场郁金香公园、绿健生态农庄等;远点的去平阳坑镇塔石村体验飞云江绿道休闲游,去高楼镇幸福谷文化园玩等。喜欢读书的孩子,还可以在各农家书屋、24小时自助图书馆里尽情畅游知识的海洋。
“一些偏远乡镇也都有了自己的文化精神家园——文化礼堂。”市委宣传部理论党教科科长薛伟胜说,自2013年4月我市首建溪坦文化礼堂以来,全市各地的文化礼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今已建成文化礼堂138家。 一村一品、一堂一韵,每个文化礼堂都结合了自身的自然资源、地域文化特色和当地民俗风情,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乡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