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平衡原则是否值得被良知打破——
《东方快车谋杀案》
文|孔菲菲
近期热映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改编自阿加莎·克里斯蒂著名的同名侦探推理小说。该书是赫尔克里·波洛系列作品之一,同时也是知名度最高的一部,可谓经典中的经典。1974年第一次被拍摄为电影,2010年英国翻拍上映,2015年日本翻拍上映。2017年版再次翻拍。
靡丽中激昂奋进
始有细节终未能解
经典值得被每代人解读,这大概就是《东方特快谋杀案》一直被翻拍的原因吧。如果说这不是一部小说翻拍,而仅作为一部侦探电影,它的精彩便毋庸置疑。无论是人物特点的刻画;场景远近大镜头的处理;还是应景的背景音乐都相当到位。特别是电影最后的审判,以《最后的晚餐》画作为原型,惊艳庄重又恰到好处地还原了油画著作同时完美地呈现了案件的最终审判。
电影开场以波洛侦探神破案展开,浓墨重彩描绘了侦探波洛最大的外貌特征,那尤其对称的大胡子,刻画人物形象的同时直接将观众带入电影。随后旅客陆续登上东方快车加来车厢,又是一系列电影人物描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出场配乐鲜明地表现出人物特点。画面靡丽,帧帧相扣,以极其艺术性的手法推开观众脑海中的想象。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惊险的画面配上激情的音乐扣人心弦,悬疑环境渲染得非常到位,艺术性体现得淋漓尽致。此处不得不提的就是雷切特被发现死亡和检查尸体时的大俯瞰镜头,小编查了查这种拍摄手法叫做韦斯安德森式的俯瞰镜头,如此创意大胆的拍摄手法取得的效果也是令人臣服的。电影画面可观性和美感舒适感丰富。对于拍摄手法以及电影调色等方面导演不愧是大玩特玩了一把,加上复古有节奏感的钢琴配乐,令电影张弛有度,最后在火车头前神似《最后的晚餐》的主镜头令人为之一颤,艺术含量极高。并且卡司强大,除了德普,还有7次出演《007》电影中M夫人的朱迪丹奇,西班牙玫瑰佩内洛普等。
然后回归剧情,待你坐下来想仔细回味一番,却发现凶手明确了,人性的批判精巧到位。可是谋杀案是如何进行的呢?那个穿红色睡衣的是谁?为什么表针指在一点一刻处?开头反复提到的12道深浅不一的刀口,最后知道是一人一刀时却已然缺少了点厚度。开头给出的大部分细节,最后竟然都没有了交代,实在很可惜,逻辑方面显得欠缺。
不过,即便如此依然有可圈可点之处。比如,侦探波洛在走上加来车厢时,室友麦昆那异常惊讶的表情,那始料未及又非常不愿意的表情,似乎也在预示着谋杀案的蛛丝马迹。还有阿姆斯壮案真凶雷切特第一次与侦探波洛的对话,在波洛拒绝保护雷切特时,是不是早已预知了结局。即便世界的平衡是侦探波洛一生的准则,最后仍然被人性最深处的良知打破。只是影片最后,波洛下火车时,对于评价车站列车员领带那一句:“你的领带系歪了。”却也坚定地再次表明自己的世界依旧是按照黑白分明的平衡原则进行的。
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
阿姆斯壮案原型
查尔斯·奥古斯都·林德伯格(Charles Augustus Lindbergh),又译林白,是历史上首位成功完成单人不着陆飞行横跨太平洋的人。但在1932年间其仅20个月大的长子却遭到绑架、最终被撕票,引发社会高度关注。这个案件成为美国史上最知名的绑架案之一,被视为“世纪犯罪”。
案件发生期间,绑匪两次给林白家人寄信勒索,第二次将原本五万美元的赎金提高至七万美元。但最终交付赎金后,仍未找到孩子踪迹。同年5月12日,一名卡车司机威廉·艾伦在林宅附近不到5英里的一条小路边找到一具腐烂的小孩尸体。尸体很快就被指认出来,绑票案最终成为凶杀案。
随后,警方的调查目标转移到林家的“内鬼”身上,女佣薇奥莱特·夏普因证词含糊而被怀疑,压力之下她选择了服毒自杀,但最后被证实是清白的。
两年后,一个加油站服务员收到一张10美元的款项,由于顾客的行为引起了他的怀疑,他便在纸币上写下这名顾客的车牌号码。这张纸币后来被发现来自林白小鹰案的赎金,警方循线逮捕一名美国犯有前科的木匠布鲁诺·R·豪普特曼(Bruno Richard Hauptmann),在他的车库里发现一万多美金的赃款。同时笔迹专家鉴定字迹相符。另外还有人看到他在绑架案当天出现在林白家附近。最终豪普特曼被判死刑。
豪普特曼被处死后,有关此事的议论依然未平息。有些人认为他是无辜的,因为他拒绝了坦白以换取终身监禁的提议;有人甚至认为是林白自己或者他妻子的姐姐杀死了孩子;而豪普特曼的妻子安娜则至死都在呼吁还她丈夫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