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银行业不良贷款持续“双降”
不良贷款率1.56%
为5年来最低水平
本报讯(记者 项乐茹 通讯员 曾诚)从“风险处置”到“巩固企稳”再到“风险防范”,我市持续实现通过银行和企业的信用风险防控,来达成银行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有效下降,实现“双降”目标。市金融办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全市银行业不良贷款率降至1.56%,不良贷款余额降至16.11亿元,延续下降趋势,为近5年以来最低水平。
不良率降至5年来最低水平
2013年“两链”风险爆发后,我市银行业不良贷款迅猛攀升。经过5年多的风险企业处置,全市不良贷款新增势头得到遏制,银行业信贷风险进入消化期,各类现行指标持续向好,主要业务出现恢复性增长。
自2015年9月末全市银行业不良贷款首次实现3年来“双降”后,全市不良贷款率始终处于下行通道。今年6月末,我市不良贷款率降至1.8%,是2013年以来首次去掉“2字头”降至2%以下。截至10月末,全市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下降至1.56%,比年初下降0.83个点,比温州平均低0.63点,为自2013年以来最低水平。不良额16.11亿元,比年初下降7.7亿元。
我市不良贷款率持续“双降”的背后,是一个个风险企业化解的生动实例。今年9月11日,我市一化工企业的破产重整计划被法院裁定批准,目前战略投资人出资966万元已到位并分配完毕,标志着该公司破产重整获得成功。自2016年9月该公司因受担保链牵连申请破产后,就陷入资不抵债、生产难以为继的困境。
在该公司提出申请帮扶后,市金融办根据“剥离公司债务,有效性利用资源、最大化保护权益”的原则,针对该公司制定了不动产、生产设备与无形资产一并出让,引入战略投资人的重整方案。由战略投资人出资966万元收购该化工公司100%股权,优先支付抵押债权和税款后,剩余部分由普通债权人按比例分配,清偿率从1.35%提高到4.19%。
“重整方案实施后的原公司法人资格存续,还保留浙江省排污许可证等优质无形资产,不再承担破产清算受理前所有的债务,破产重整取得各方共赢的良好结果。”市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说。
诊治银行坏账有创新良方
对于诊治银行坏账,我市亦有良方。为加速不良贷款处置,我市不断优化处置手段,在发挥传统处置方式作用的同时,鼓励探索处置市场化、批量化创新手段,用好押品资产信息平台,运用核销、转让等方式加大处置力度。
今年年初,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我市部分企业效益下滑,资金需求减少,加之抵押物贬值导致银行压贷,以及政府性项目贷款债券置换等因素影响,辖区内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下降幅度有所放缓。
“针对这一情况,市金融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组织成立调研小组,深入各银行机构了解,发现全市有13家银行机构信贷存在负投放,我们就结合银行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布置不良化解任务。”市金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我市落实风险企业分类帮扶措施,对鸿泰塑胶、三工汽配等企业进行重点帮扶处置,成功化解一批银行不良贷款。
为加速不良贷款处置,我市不断优化处置手段。加大处置工作在银行考核中的比重,加强逃废债打击力度,继续深化“构建诚信、惩戒失信”专项行动,加强风险企业资产变更信息共享机制,从源头上遏制不良资产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