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办税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让纳税人“进一家门、到一个窗、办两家事”
国地税精诚合作跑出便民服务“加速度”
■记者 金汝 通讯员 张笑田 杨海伟
今年以来,瑞安市国地税部门立足服务纳税人和全市发展大局,按照服务深度融合、执法适度整合、信息高度聚合的要求,以2017年底基本实现纳税人办税“最多跑一次是原则、跑多次是例外”为服务理念和目标,精心做活纳税服务“运算题”,积极拓展国地税双方合作新领域和新模式,致力打造国地税互动合作新常态,真正实现让纳税人“进一家门、办两家事”。
昨日,记者从市国地税部门获悉,目前96%的办税事项已经实现“最多跑一次”。截至10月底,市国地税部门窗口办理“最多跑一次”事项近900万件,平均办理时间2.88分钟,纳税人满意度评价率超99.6%。
“加”强资源共享
联合办税实现纳税人“省力跑”
日前,公司财务人员马先生来到市国地税联合办税服务厅,半小时后就办完了增值税发票申购、纳税申报等业务。他告诉记者,以前办税需要国地税部门“两头跑”,现在国地税联合办税后,进一家门可以办完相关涉税事务,真正实现了“最多跑一次”。
市国地税部门全面融合打通国地税核心征管系统和窗口业务,联手打造联合办税服务厅,实行两家共建共管,服务厅采用“一窗一人一机”标准,办税人在联合办税服务厅内可以同时完成国地税业务的办理。
以个体户登记领取发票为例,原先纳税人首先需完成地税登记,再由国税补充登记、核定国地税税种,完成国地税两项扣款协议连接,最后才能领取发票,由于涉及到两个部门,纳税人需要在国地税之间往返办理。国地税联合办税服务厅启用后,上述业务可以选择任一窗口实现一站式办理,有力推进了“最多跑一次”改革的落地。
除了共建联合办税大厅,国地税还共建24小时自助办税服务厅,配置自助办税服务设备,供纳税人24小时自助使用,扎实推进联合办税;此外,国地税共驻政务中心2个(市区、塘下分局),在市国税办税主厅、市地税直属分局、塘下国地税分局互设窗口,联合受理业务,实现国地税常办事项“一厅办理、一站完成”,在精简涉税资料、加快办税流程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
今年12月,市国地税部门将再次升级合作模式:正式启用新建联合办税服务厅,国地税塘下分局、陶山分局将分别合署办公,设置国地税联办窗口,统一管理制度、服务规范,为当地纳税人提供“一站式”服务。
据悉,原国地税陶山分局相距1.4公里,国地税塘下分局相距约1.8公里。纳税人办理纳税申报、企业注销等业务时,需要“两头跑”,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国地税联合办税服务厅启用后,实现纳税人“进一家门、取一个号、到一个窗、办两家事”。
联合办税的“源头”是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市国地税部门加强与其它部门信息共享,尤其是证照类实时互通、互相共享,拓宽利用第三方信息共享平台查询验证办事材料的覆盖面,充分考虑事项、材料、环节、时间等因素,精简涉税事项办理流程,减少纳税人材料和证照资料报送。对于不动产交易、TIPS扣款协议等跨部门办理事项,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实现办税效率加速度。
“减”少流程环节
对表办税实现纳税人“一次跑”
简化办税环节、优化办税流程直接关系到纳税人办税满意度,如何避免重复管理是我市国地税合作的重点之一。
在“最多跑一次”改革中,市国地税部门按照一次性“集成办税”要求,认真梳理“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截至目前,国税部门共梳理147项纳税人办税事项,其中143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占比97.28%;地税部门则梳理公布了17大项、83子项“最多跑一次”事项,实现了96%涉税事项“最多跑一次”。
市国地税部门共享信息资源,对照清单对基层征管进行一系列“减法”优化,严格落实“最多跑一次”事项。
针对出现的窗口一次性告知表述不清、内容模糊、标准不一致等常见性问题,市国地税部门全面梳理办税告知业务,“消灭”各类不确定性表述和法规未要求提供的材料条款,做到条件、程序、材料、收费清楚,表述全面准确,群众办事“心中有数”,避免来回折腾。
市民谢小姐缴纳个人房屋出租的税款时,由于不熟悉流程,多缴了税款。日前,她在地税微信群里资询了如何退税的问题后,带齐了相关资料,一次性办好了更正申报和误收退税的申请手续。她说,在微信群里直接咨询纳税业务,纳税人不用来回跑,省却了很多麻烦。
纳税人因对办理程序和相关具体要求缺乏全面了解,导致申请资料和相关证件不全,往往出现“反复办”、“来回跑”的情况。对此,市国地税部门推广容缺受理服务(除少部分事项外),纳税人现场提供的非关键性材料缺失或有误时,在经办人承诺事后补齐的情况下,可预先受理、审查或作出许可决定,所缺数据事后补齐,以人性化操作避免纳税人“重复跑”,提升纳税人满意度。
“乘”上创新之路
网上办税实现纳税人“零次跑”
在这个智能手机在手、随时随地都能上网的年代,“互联网+”是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利器。市国地税部门推进“互联网+税务”,把许多办税窗口、业务“搬”到网络端、移动端,把更多功能集成到“网上”、“掌上”,让办事群众通过税务APP、微信、支付宝等掌上办税平台快捷办理涉税业务,以信息“网上跑”换取纳税人少跑路,甚至“一次都不用跑”。
定制“易办税”APP,率全省之先将发票代开业务由线下转为线上,让过去经常跑到税务部门办理发票代开业务的李先生赞不绝口。他说,在经营砂石生意过程中,客户提出需要开具发票,他就得跑到税务部门,以前往返就需要半天时间,还不算在窗口排队等待的时间。现在用手机登陆移动办税平台,开具电子发票,在办公室里几分钟就能搞定,真是太方便了!”
近年来,市国地税部门整合线上线下办税资源,积极推进电子税务局建设,不断扩大全流程网上办税事项范围,构建网上办税为主、自助和其它社会办税为辅、实体办税服务厅兜底的办税模式,除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外,基本实现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全覆盖。
目前,全市共设置国税24小时自助办税终端6台,地税自助办税终端4台。截至10月底,国地税自助终端已为纳税人代开专票5333份,已发售发票超1万户次,共计424437份发票。通过与邮政等物流机构签署协议,实施发票、涉税文书以及现场不能办结事项等寄递服务,杜绝了纳税人“来回跑”,大大节省了纳税人的办税时间。截至10月底,市国税部门已经为80户纳税人邮寄了12050份发票,地税部门邮寄了5938户次。
“除”去沟通壁垒
便民办税实现纳税人“舒心跑”
便民不止在窗口之内,更在窗口之外。在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中,市国地税部门进一步强化平台集成化改革,推出错峰办税、网上预约、上门服务等措施,将服务工作做到细微处,让群众办事跑得更精准。
依托“金税三期”系统,市国地税部门分别从2016年12月和2017年7月起在全市推行税务登记、税务认定、发票办理、纳税申报、优惠办理、证明办理和宣传咨询等办税事项“省内通办”,其中,国税部门“省内通办” 事项7大类28项203个;地税部门“省内通办”事项7大类40项214个。在此基础上,通过办税延伸点、社会化代开等平台,积极扩展全城通办服务,让纳税人“就近跑”、“家门口办税”,进一步提升纳税人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同时,以“党员助税e站”专项活动为平台,线下搭建“党员助税驿站”,线上搭建“党员助税e站”,持续深化“党员联系卡”等个性化品牌建设,让业务能力强的干部脱颖而出,将税务专家分化成一个个宣传“因子”,深入到政策宣传的最前沿,确保纳税人遇到发票缴销、纳税申报、税收政策等问题时能及时进户上门,为纳税人提供定向、精准服务,让纳税人办税“最多跑一次”落到实处。党员助税驿(e)站的相关做法被《中国税务报》、浙江卫视、《浙江日报》等主流媒体广泛宣传报道,今年7月份,省直机关工委领导专程来瑞察看党员助税驿(e)站建设运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