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济薪火源头来 云江大地杏林暖
——市中医院推进“名院·名科·名医”建设服务民生健康事业
■通讯员 王志栋 记者 陈成成
“光阴荏苒,岁月流金”,今年,市中医院迎来三十五周年院庆。从条件极为简陋的县中医院,发展到浙江省三级乙等中医院,如今的市中医院,硬件设施完善齐全、内涵质量稳步提升、人才培养初有成效、重点学(专)科建设渐成规模、特色优势不断增强、文化氛围彰显魅力。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今年7月起正式实施,这又给市中医院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作为全市中医药事业重点龙头单位和非营利性第二大公立医院,市中医院正努力践行社会责任,以名院、名科和名医“三名”建设为龙头,按照“名医带动名科,名科成就名院”战略部署,不断提高整体综合实力,发展健康事业奋勇当先,造福桑梓民生义不容辞。
定位瞄准名院目标
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作为利济医院薪火延续和衣钵传人,市中医院矢志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和宝贵精神财富,励精图治奋发进取,成为改革开放后浙江省重点建设的十三所中医院之一,1992年曾被省卫生厅授予“文明中医院”称号,2005年、2012年先后顺利通过浙江省二级甲等和三级乙等中医院评审,成功跻身温州地区当前为数不多的高等级医院行列,跨入建设和发展快车道。
2010年2月,医院从虹桥路原址整体搬迁至安阳新址,今年7月启用内科病房综合楼和利济百草园等二期工程,大幅改善业务用房条件。门急诊和住院功能齐全,现开放11个病区587张床位,提供医疗救治、预防保健等完整的综合健康服务,中医药特色优势尤为突出,有力缓解群众“看病难、住院难”问题。医院陆续获全国爱婴医院、第二届全国“敬老文明号”单位、浙江省绿色医院、浙江省平安医院、温州市群众满意医疗卫生服务窗口、温州市健康促进医院等称号。
医院顺利借助大医院的业务指导,实现“借鸡生蛋”和“弯道超车”,已先后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上海长征医院肾脏病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内科等多家单位建立紧密的业务协作关系。密切业界联系,加入中国心脏联盟、温州市中医医疗集团等组织,新近成为浙江省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专科联盟成员单位。
大力推进名科建设
着重强化内涵质量
医院高度重视医学重点学科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现有“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1个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骨伤”、“中西医结合糖尿病”2个温州市医学重点专科,颈肩腰腿痛病、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等7个温州市中医药重点专科,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温州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各1个,形成示范效应。
重点学(专)科已经成为医院良性发展的火车头,由点到线带动医疗技术、人才培养和临床研究等各项工作,同时加强专业交流,充分发挥MDT多学科联合诊疗优势,进而带动整体发展。依托重点学(专)科,近年来陆续推出冬病夏治等多个中医药特色服务项目。现已实施单病种管理44个和临床路径20个,在全面推行优质护理同时开展中医护理方案20个、中医护理技术操作13项。
强调医教研协调发展和齐头并进,重视临床教学工作。医院现为浙江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实习医院,内科、骨伤和妇科等7个学科承担浙江省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基地,多名专家受聘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特聘专家和浙江中医药大学临床兼职教授,还成功申办多个省市继续医学(中医药)教育项目,实现教学相长。部分卫技人员优秀科研成果还获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奖、温州市永乐医药科技成果奖等表彰。
加快培养专家群体
名医传承后继有人
经过多年发展,医院已形成较为完备合理的学术梯队和人才队伍,以骨伤科郑润杰、内科郑逢民等名中医为代表,一批较有影响力的名中医和专家正活跃在临床第一线,其中既有省市和瑞安名中医等名医群体,也有脱颖而出的王兴民、管霞飞等专业带头人和浙江省基层名中医培养对象罗彤等业务骨干,在医院中青年才俊中选拔培养的名中医后备人才开始崭露头角,一群可资造就的年轻医师正在迅速成长中,更不乏多位学有所成的“西学中”临床医师。优秀青年护士池海英、吴荣蕾还分别脱产就读“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项目和浙江省“中医护理骨干人才”高级研修班。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医院精心筹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承工作,邀请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专家周超凡教授、温州郎玮主任中医师和我市许强华、彭振声等中医名家传帮带教,迄今已举办六期中医师承结对,定期在住院部病区举办名中医制度化教学查房。医院承担的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温州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也先后指导本院和乡镇卫生院10名青年医师。
积极鼓励著书立说的研究氛围,进一步提高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名医专家笔耕不辍,内科郑逢民主任中医师主持完成利济医学堂重要医籍《乞法全书》校勘、标点和注释等工作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骨伤科郑润杰主任中医师更先后主编出版《中西医临床诊疗全书·骨科分册》及《健康与我们渐行渐近》科普著作;退休老职工温又新副主任中医师老骥伏枥,由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中药经纬》。
以人为本服务民生
持续改进精益求精
主动顺应医改要求,认真落实公立医院“双下沉,两提升”工作部署,稳步推进“医共体”建设。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实行药品零差率政策、严格管理医用耗材,切实控制门诊和住院医疗次均费用增长,在全市医疗机构中属较符合要求者,及时接入医保全国和农保省内异地就医结算,切实减轻患者负担,提升群众获得感。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度派往高楼、陶山两家乡镇卫生院服务的各科室医师服务时间累计达1039天。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群众的满意才是硬道理。医院围绕健康服务做足文章,在优质综合性医疗基础上努力突出自身特色优势,同时加强收费、药房等窗口工作人员礼仪专业培训,不断优化科室布局和改善就医流程,先后更新升级大型医疗仪器,陆续投入使用智能化中药房等新装备,开通微信公众服务号、电子叫号系统等信息化手段使预约、查询等“智慧医疗”服务,改造急诊区域流程提供检查(检验)一站式服务,积极完善无障碍设施、母婴哺乳室、智能化停车管理系统和老年医疗服务优待标识等。
落实人文关怀和细节管理。医院里导医台、收费窗口等公共场所均有免费借用的轮椅、推车、雨伞、老花镜、针线纸笔等便民物品,还在主要通道安放自助手机充电桩、直饮净水器,引导职工将车辆停放医院外而让“位”于就诊患者,推出中药饮片(含代煎)主城区快递、出院产妇护送返家等免费增值服务,定期举办孕妇学校、糖友和肾友等医患交流,更有手语翻译、失物招领和急诊绿色通道等贴心服务。
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医院分别与市残疾人联合会、市慈善总会合作开展白内障复明工程和“大爱瑞安·净血护肾”救助,积极落实失智老人“安心手环”发放工作。深入农村、社区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常年举办义诊咨询和健康教育,并与瑞安市总工会联手推出“健康大讲堂”活动,在温州市医疗机构中较早开展医务社工和志愿服务并卓有成效。历年多次顺利承接中高考、征兵和招聘体检等政策指令性工作,以及重要会议、考察调研和大型活动等医疗保障任务。每年定期组织职工无偿献血,动员参加“慈善一日捐”募集,曾派员驰援汶川地震灾后救治和对口援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
内外兼修以文化人
润物无声引领发展
近年来,市中医院凭借易址后良好的硬件设施和优美的环境氛围,用心花大力气开展医院文化建设,征集提炼“传承·敬业·厚德·至善”院训和“关爱大众健康·传承利济文化·发展中医事业”宗旨等建立医院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兰小草”等有说服力的感人事例助推建设医德医风,在医务人员中大力倡导“大医精诚”的爱岗奉献精神,提升职业归属感、使命感和成就感。
精心制订《员工手册》并作为全员培训内容之一,坚持举办隆重的传统收徒拜师仪式,举办全院性中医“四大经典”医籍学习,协助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访谈医院名中医家风家训口述内容整理,举办大型药膳食疗比赛普及中医药养生知识,邀请知名武师带领员工习练太极拳健身强体,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设立定期“院领导接待日”制度及时听取意见和建议,充分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集思广益,还组织评选医院首届“十大优秀员工”树立先进典型。
全方位加强医院环境形象体系建设,建造开设名中医馆集中高级专家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砌造中药文化墙,专柜展示名贵中药材,在医院内落成利济百草园栽种分布有149种浙南区域或瑞安当地药物植物品种,改建装修儿科门急诊区域营造温馨可爱的卡通氛围,搜集和整理中医名家等瑞安中医药文史资料建成文化长廊,历年先后承办全省中医药文化研究学术年会和“浙派中医”温州站巡讲等重大活动,还吸引韩国留学生自费前来进修深造。
“励精图治鸿鹄愿,今朝鲲鹏舞杏林。”市中医院负责人表示,该院将紧紧抓住国家健康产业政策和中医药工作方针的重大利好,继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锐意改革和勇于创新,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卫生和中医药事业不断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