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经济指标实现“全年红”
我市交出2017年工业经济亮丽答卷
■通讯员 陈年勇 记者 项颖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瑞安发展的根基和支柱。
今年以来,市经信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全力“赶考”,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积极抢抓“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重大机遇,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深化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发展为动力,以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为方向,着力强基础、抓项目、促转型,注重扶工政策的持续发力,不断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保持我市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2017年的“年终答卷”成绩如何?我们用一组数据说话。
今年1月至11月,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累计完成893.4亿元,同比增长11.3%;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完成180.7亿元,同比增长6.5%;电子信息产业产值96.5亿元,同比增长13.5%;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为22.3亿元,增速为12.5%。多项指标实现“全年红”,工业经济交出了漂亮的“全年答卷”。
亮丽答卷从何而来呢?我们到市经信局的年终总结中一探究竟。
保持良好经济发展态势
关键词:强基础稳增长
今年,市经信局坚持把“稳增长”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第一要务,稳信心、稳投资、稳企业“三步走”,打出振兴实体经济系列组合拳,确保我市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稳信心,不断健全工业经济形势定期分析制度,实时关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运行态势,做好基础信息的收集研判和预警发布,为工业经济运行提供分析判断、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建立完善振兴实体经济“1+x”政策体系,制订《工业经济发展三十条》、《降本减负新政二十条》等系列文本,打出深化经济转型发展“组合拳”,强化政策扶持,稳定市场信心。
稳投资,建立完善工业投资项目库,对项目供地情况、开工情况、进展情况实行全面动态跟踪,并进行月通报,推进在库工业项目应报尽报,全力抓好38个已供地未开工项目、40个已开工未竣工项目及省级重点技改项目的推进;建立工业投资工作月例会制度,明确每月工业投资任务目标及新入库项目任务目标,并对新项目入库包装进行面对面指导,深度挖潜,扩大投资增量。截至11月底,全市已完成工业性投资192.74亿元,同比增长12.9%,已供地未开工项目开工27个,已开工未竣工项目竣工39个,完成省级重点技改项目50项共计23.86亿元。
稳企业,为创新助企模式,拓宽服务企业渠道,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措施,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及时发现信息苗头,有效防止优质企业因服务不到位、工作不作为等原因外迁;大力开展“十百千”助企服务、中小微企业服务日等系列活动,组建十大专业协调组和20个助企服务小组,对全市173家亿元以上企业开展精准帮扶,全面掌握生产经营情况,有针对性的化解企业发展难题。目前,已收集各类问题610个,其中用地类问题、税费融资类问题、科技人才社保类问题占据比例最高,已化解各类问题596个。
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关键词:搭平台扩空间
今年以来,市经信局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按照产城融合的思路,充分利用沿海滩涂资源、“大拆大整”腾退低效土地资源优势,系统实施产业平台整合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全力破解“发展空间不足”这一制约瑞安传统产业发展的大障碍。
以大平台吸引大项目。该局按照产城融合、配套先行的思路,全力打造“3+2+N”产业平台体系,全面加快我市丁山二期产业园、丁山三期产业园、东新产城融合示范带等三大产业平台建设,扎实推进浙南产业集聚区塘下、阁巷分区两大区块建设,因地制宜打造瑞安侨贸小镇、塘下智能汽配小镇等特色小镇,今年8月2日,瑞安侨贸小镇成功入选第三批省级特色小镇。此外,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强的大项目落户产业平台,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平台经济转型。例如,华峰产业园、华峰热电联产、中科光电产业园、马太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丁山二期。
以小微园集聚小企业。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部署,市经信局结合“大拆大整”专项行动,以“打造小微企业创业园升级版,助推小微企业集聚转型发展”为目标,全力推进小微园建设工作。截至11月底,我市小微园新增供地面积1063.7亩,开工面积733亩,竣工面积70.3万平方米。以占地502亩的机械装备产业园为例,引入置信集团,不仅提供园区开发建设服务,还能提供金融、物业、商业等后续增值服务。摘牌当月,该企业即进场施工。
以大整治置换新空间。汀田街道东新路一带汀田区块原来是工业企业的集聚区,共有历史违建企业967家,基本上都属于“四无”,经过专项整治,已全面扫清“四无”企业,腾退低效土地1900余亩。今年,市经信局坚持把“四无”生产经营单位整治作为根治产业“低小散”、城市“脏乱差”的重要抓手,不仅有效整治了产业“低小散”现状,还置换出大量低效连片土地空间,为我市今后产业转型发展储备了土地资源。今年截至目前,完成排查“四无”生产经营单位16122家,完成整治22631家,完成温州任务的251.46%,居温州第二;上报温州市级“零四无”示范镇街2个、村居4个;连片整治“四无”团块15个,整治面积78万平方米,拆除率达到90%以上。
持续推进产业快速转型 关键词:抓创新促融合
今年,市经信局围绕“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多方合作”的思路,不断加大创新投入,积极搭建创新平台,着力提升创新能力,为瑞安产业转型发展插上腾飞翅膀。
以“机器换人”引领技术更新,不断完善“机器换人”技术改造优惠政策,加大技术改造扶持力度,最高比例可达26%。截至目前,累计实施“机器换人”技术改造项目890项,计划总投资140.8亿元,竣工345项,新增工业技改项目177项,新增工业机器人129台,截至11月底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45.21亿元,同比增长5.7%。兑现2016年度技改相关补助金额达7299.3万元(其中技术改造补助5794.68万元、“机器换人”补助1237.16万元、工业机器人购置奖励267.46万元),创下了瑞安历年新高。
以“两化融合”力促业态创新,不断加强信息化政策扶持力度,出台《瑞安市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大对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扶持、“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奖励等。截至目前,新增1家省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示范企业(瑞立集团),华峰集团、瑞立集团、瑞明工业股份有限公司3家企业入选2017年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培育温州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家(浙江时代铸造有限公司、浙江希望机械有限公司);此外,该局还制定《瑞安市2017年“企业上云”行动计划》,安排1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推动企业上云,多层次地开展“企业上云”培训,引导云服务商对企业进行点对点的培训。截至目前,已完成企业上云2160家,提前超额完成温州下达的任务,如浙江雅虎已经实现人力资源、办公、考勤等管理上云,提高了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浙江人本、环球鞋业等企业实现销售上云,提升了销售信息化水平。
以“政府搭台”助推模式革新。今年,市经信局不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引导企业加大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开发力度,促进产品电子化、智能化,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加大对技术创新项目装备制造重点领域等补助力度。今年,我市被成功列入首批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一对一”指导的4个县(市区)之一。截至11月底,全市实现规上企业工业新产品产值254.7亿元,同比增长24.1%,新产品产值率达28.5%,完成省级工业新产品鉴定62个,新产品立项121个,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温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列入省装备制造业首台套项目1个,列入单项冠军示范企业1家、列入单项冠军产品1个,列入2017年度浙江省重点技术创新专项5项,浙江雅虎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承担的汽车座椅骨架智能化工厂建设项目还被列入浙江省智能制造重点项目。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体系 关键词:抓增量提存量
今年,市经信局围绕“451”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延伸产业链,全力打造企业成长链,深入推进“四换三名”工程,传统产业不断壮大,新旧动能不断转换。
系统优化产业结构,今年,我市围绕产业高端化、融合化、智能化、服务化和绿色化发展趋势,全力做强汽摩配、机械装备、高分子材料和时尚轻工四大主导产业,打造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不断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切实提升产业高度与新度。截至11月底,汽摩配产业规上产值达到135.4亿元,同比增长21.3%;机械装备产业规上产值达到233.6亿元,同比增长10.4%;高分子材料产业规上产值达到189亿元,同比增长10.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73.8亿元,同比增长8.6%,占全市总额40.9%;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达82.4亿元,同比增长12.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27.9亿元,同比增长0.5%。
全力培育“两型”企业,加大对“两型”企业的扶持培育力度,评选出瑞安市领军型企业50家、高成长型企业62家,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截至10月底,瑞安领军工业企业产值328.5亿元,同比增长11.7%;浙江华峰热塑性聚氨酯有限公司、浙江铭博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东曹(瑞安)聚氨酯有限公司3家企业提前完成全年首超10亿元任务;此外,不断加快中小企业升级,截至10月底,瑞安高成长型工业企业产值49.8亿元,同比增长17.9%,列入省“隐形冠军”培育企业5家。
积极扶持小微企业。全力打造小微企业成长提升主平台,加快推进在建小微园项目进度,整合一批符合入园的小微企业尽快入园,特别是加快疏导“四无”整治中失去生产场所的小微企业入园,让小微园成为小微企业发展的“热土”;同时加大小微企业创新力度,正确引导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有效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大力发展科技型、成长型小微企业,着力构建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形培育机制,推进“小升规”工作,积极引导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截至目前,培育“专精特新”企业310家,小升规准达标企业105家。
全面改善产业发展环境 关键词:抓改革强帮扶
今年,市经信局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管理要活力,不断改善企业“围墙”外的发展环境。
抓改革提动力,全面建立以“资源占用产出论英雄”为导向的工业企业效益综合评价机制,今年该局将占地5亩以上工业企业新增为评价对象,共5468家。规上企业在原来电产、电税评价指标基础上,新增亩税、亩产、能耗产出等6项评价指标。经过的数据收集、比对、核实、测算、排序、公示、补充,评价出:规上A类199家、B类816家、C类32家, 8家水电燃气等公用事业企业不予评价;规下A类101家、B类1991家、C类2321家。现已全面实施差别化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为1447户A、B类工业企业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2870万。
降成本促活力,今年以来,我市在2016年出台的《关于推进降本减负稳增促调的若干意见》基础上,从“降、免、改、奖”等几个方面着力,新增、完善企业税费、技术创新等减负内容,制定《瑞安市降本减负新政二十条》,健全了企业减负长效机制。1至10月共为企业减税降费28.1亿元(含出口退免税2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3%),其中,落实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额8324.7万元,减免高新技术企业税额1.14亿元,研发费加计扣除金额达2.09亿元,停征地方水利建设基金6600万元等;工业企业效益综合评价为企业减负2000万元左右;电力直接交易为1193家企业节省企业用电成本3424万元;节省企业用地成本1.5亿元左右。
强帮扶控风险,该局积极参与全市企业风险处置工作,强化企业风险排摸,继续发挥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的过桥作用,进一步减轻企业融资成本,有效遏制“两链”风险蔓延。1至11月,全市共有132家企业使用应急转贷专项资金322笔,涉及金额21.71亿元,企业数、笔数、金额分别同比下降24.14%、34.02%、35.58%。其中新增风险企业24家,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59.32%。
一路走来一路歌。瑞安工业经济始终保持一路小跑的姿势,用一串串数字印证着全市工业发展进程。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2018年,新起点、新理念、新状态、新风貌,市经信局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更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克难攻坚、勇于担当、开拓进取、主动作为,努力推动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实现新突破,力求2018年交出更加精彩的工业经济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