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新烦恼:
“我的孩子不会生活自理”
每个孩子的成长道路上,都少不了劳心劳力的父母。从饮食起居,到选专业找工作,为了孩子少些磕碰,少走弯路,家长们跑前跑后忙忙碌碌。在一些父母们还在为“不能管孩子一辈子”而遗憾的时候,他们的孩子却早已在潜移默化中缺乏丧失了自己生活的能力。
10岁不会系鞋带,不会自己过马路,见到父母提东西不会主动帮把手……这是当今家庭教育很普遍的现状。家长让孩子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知识,培养兴趣爱好,包办孩子除学习外的各项事务,却忘了教会他们如何生活。“家长全面包办”的行为,其实正在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
调查发现孩子自理能力普遍差
今年,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的一项面向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学生的调研中,针对孩子的生活自理和学习能力,提了几个问题:
“是否自己洗内衣裤?”
“是否经常参与家务劳动?”
“做作业是否需要家长陪?”
调查结果发现,即使到了六年级,自己洗内衣裤的孩子比例也不超过一半,经常参加家务劳动的比例仅为21.6%,有17.2%的孩子做作业仍需要家长陪。“洗内衣裤”“做简单的家务”以及“独立做作业”这些对于9-12岁的孩子来说真的很困难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这份调查恰恰说明了当今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活力的缺乏。这主要表现为孩子生活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计划性等素质的缺失。生活力匮乏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的错位:家长们的关注点都在孩子的学业和兴趣爱好培养上,认为学习成绩好就能代替一切,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发展自我管理能力的机会,更剥夺了孩子们对自己、对家庭甚至对社会负责的权利。要知道“生活即教育”,生活力的核心,是培养一个性格自主,能有计划去独立完成自己任务的人。换个角度讲,一个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他在学习上也常常离不开他人的安排和监督,对父母的过于依赖,让这些孩子即便努力考进了名牌大学,却仍然会因为无法适应自主生活而苦恼。
爱孩子,请学会放手
近日,海宁的10岁小女孩每天自己买菜做饭的新闻火爆朋友圈,引发了广大家长们热议。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吗?no!女孩的父母都是海宁市中医院的医生,而且她是独生女,家里经济条件还相当不错。为啥要孩子买菜呢?孩子的母亲说出了原因:由于夫妻俩都是医生,工作经常要加班。懂事的女孩就决定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女孩说得最多的话是:“让我试试看,我一定行的。”另一句就是:“让我自己来。”
女孩的母亲表示,作为家长,要尊重她的意愿。小孩子如果能做主,那家长只要把关就可以了,这样才能让小孩子有主人翁意识。如果父母任何事情都包办,那么孩子长大了独立性也不强。如果你爱孩子,请学会放手。只有让孩子稚嫩的翅膀经历风浪,他才有展翅高飞的一天,而不会成为一个长不大的“巨婴”。亲爱的家长们,对于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一些事情可以让他们自己去完成,而不用我们“包办”。家长们要做的,是要走进孩子的世界,与她一起想办法让这些事情都变得有趣,再去教她独立完成这件事。
家长这样做 孩子能更独立
天底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更好地成长,未来的道路可以更宽广。如何才能让孩子们更加独立呢?
从日常生活出发,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孩子树立对自己的责任感,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劳动能力,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父母要尽可能地放手、放心,培养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意识和能力,从洗袜子、倒垃圾开始,逐步到自己盛饭刷碗、出门自己收拾行李等。让孩子明白,做家务劳动不是在“帮”父母的忙,而是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应当分担的责任。还应当创造条件,让孩子有机会为社区或弱势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塑造孩子服务社会、关爱他人的品质。
在对孩子提出明确规范和要求的过程当中,家长也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给孩子一个自立自主自强的榜样。孩子最终将要走向社会,他们的“家国情怀”需要从“了解柴米油盐”开始。你只有早早的让他学会独立自主,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