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川崎病”
应引起新生儿父母的重视
近日,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了一位因发热2天住院的新生宝宝。在经过治疗后,宝宝仍然体温反复、难退,临床症状体征除了入院初期的呼吸道症状外,还出现了颈部的红色片状皮疹及口唇皲裂,但又没有其他更有指向性的症状体征。经过几位专家会诊、查阅文献,发现该名新生儿所患的是比较罕见的川崎病。
新生宝宝高烧不退
据介绍,这名新生患儿因高烧不退入院。入院后,医生对其做了一系列常规相关检查显示,该患儿炎症指标明显升高,但在经过积极治疗后,宝宝仍然体温反复、难退,临床症状体征除了入院初期的呼吸道症状外,还出现了颈部的红色片状皮疹及口唇皲裂,但又没有其他更有指向性的症状体征。显然,引起发热的常见疾病已经不能解释相应的病情。在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感到困惑之际,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郑戈与诊疗组长项文娜两位医师秉着严谨的医学态度,认真总结患儿临床特点,仔细认真查阅相关文献、学科新进展,最后考虑存在新生儿不完全川崎病。
随后,医生立即予以相关川崎病的治疗措施,最终这个可爱的宝宝体温正常、皮疹减少、口唇皲裂好转,在住院16天后,平安回到了父母的身边。
川崎病为何难诊断
为什么新生儿川崎病的诊断这么曲折、困难?据医生介绍,因为这是一种罕见且病因不明的病症。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病因不明,高发年龄为5岁以下婴幼儿,男童多于女童,成人及3个月以下小儿少见,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同时可伴有球结膜充血、多形性皮疹、口唇发红皲裂、杨梅舌等症状及体征。而新生儿川崎病更加少见。因而,从川崎病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以及诊断标准来看,该名宝宝的症状并不是很典型,除了发热5天以上,前期仅有颈部片状红疹及口唇皲裂,故在诊断上确实存在很大的难度。值得注意的是,川崎病早期症状与感冒相似,易被误诊,需引起家长警惕。
“川崎病早期表现与普通感冒很相似,往往难以鉴别,容易被误诊而延误治疗。”郑戈表示,川崎病在冬季发病相对较多,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其最大的危害是损害冠状动脉,是小儿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后发生冠心病的潜在危险因素。
[相关链接]
川崎病,又称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选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疾病。本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高发年龄为5岁以下婴幼儿,男多于女,成人及3个月以下小儿少见。临床多表现可有发热、皮疹、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眼结合膜充血、口腔黏膜弥漫充血、杨梅舌、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等。
(通讯员 李志舒 记者 陈成成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