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创新的碰撞
从八角饮楼飘来的老味道
■记者 潘敏洁/文 王鹏洲/图
日前,伴着老城区邮电北路和解放路路口房屋的拆建,勾起了无数人对八角桥的回忆,“八角饮楼”情怀也刷遍了朋友圈。这家经营了28年之久的饮品店,挥别了它的时代。不过,八角饮楼的负责人毛小荣表示,待建设完毕后,他们还将归来,毕竟在老城区的八角饮楼才最具意义。
7个月前,随着拆迁通知下达,八角饮楼搬迁至虹桥北路,在面积近50平方米的小店内,依然人来客往。其经久不衰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在传统与创新中,八角饮楼又是如何自处?近日,记者走进八角饮楼,倾听它背后的经营之道。
菜品依旧“老味道”,原材料很讲究
傍晚17时许,记者走进位于虹桥北路的八角饮楼,只见上下二层10多张桌子坐满了客人。“晚上是店里最繁忙的时候。”毛小荣一边说一边招待客人。尽管该店聘请了9个工作人员,但毛小荣还是喜欢亲力亲为。
蛋打冰激凌、肉丝馄饨、麻心汤圆、桂圆打蛋……菜单上的菜品还是过去的老菜品,价格从几元到十几元不等。此外,近年来,八角饮楼还推出了酱油鸡、酱油鸭、酱排骨等熟食。
随着人工、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在家人的建议下,毛小荣调整了价格,但是上涨幅度并不大。“过去蛋打冰激凌每杯售价6元,两三年前我们慢慢上调至10元。”毛小荣说。
30多岁的陈女士是八角饮楼的老客,“小时候经常点馄饨、蛋打冰激凌,这两个是小店的标配,原材料很新鲜,吃起来很有家的味道。”她说,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依旧还是小时候的味道。
据了解,八角饮楼的原材料进货由毛小荣全面掌控,每天凌晨供应商送来面条、粉干、猪肉等食材。近30年从事餐饮的经历,使毛小荣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但凡我妈妈打一眼,食材新鲜不新鲜、送来的猪肉是不是后腿部位,立马就能看出来。”毛小荣的女婿何小石说。
据毛小荣介绍,八角饮楼做馄饨用的肉都是猪的后腿部位。这个部位的肉肥瘦相间,纤维较为细软,结缔组织较少,肌肉组织中含有较多的肌间脂肪,烹制后肉味特别的鲜美,所以很适合用来包饺子或者馄饨,吃起来口感很鲜美。
一人掌握配料秘诀,店里保持“老传统”
除了原材料的把控,调料配比也很重要,至今蛋打冰激凌中鸡蛋和冰激凌的比例,麻心汤圆的麻心用料配比、馄饨的肉馅等秘诀都掌握在毛小荣一人手中。每天凌晨5时左右,毛小荣就会来到店内,调配一天所需的配料。
与大多数餐饮店不同的是,八角饮楼的服务员都是上了年纪的本地人。他们都是下岗工人,有些与毛小荣共事长达10多年了。如此,服务质量是否会有所影响?何小石否定道,一来他们卫生搞得很干净,二来方言拉近了与客人的距离,让人倍感亲切。
自从搬到虹桥北路后,八角饮楼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比如店内从仅收现金到可以使用支付宝、微信支付;甚至在前段时间加入了外卖平台,但是送了10多天后,八角饮楼便退出了。
“一来送到顾客手中的价格提高了;二来外卖途中味道会发生变化,这些都不利于我们老店形象和顾客的利益。”何小石说。
这种传统的经营模式,令八角饮楼始终如一地保持原来的味道。然而,也正因此,毛小荣与她儿子徐敏之间经常发生理念上的碰撞,传统还是创新,这是八角饮楼面临的抉择。
创新还是保持传统,仍在探索中
其实,八角饮楼并不是没有做过创新尝试。2002年,何小石在十八家开了八角饮楼分店,2007年在外滩开出了第三家分店。但是,在经营了11年后,十八家店还是歇业退场,第三家分店更是“昙花一现”。
“当时分店的经营模式均采取现代餐饮管理模式,与老店的传统模式截然不同,后厨管理、点餐等都是按照一套流程下来。”何小石说。然而没有毛小荣掌勺的后厨,出来的东西味道大打折扣,并且现代化管理模式少了些许人情味,与八角饮楼家的味道相差甚远。
在经历几番尝试后,徐敏、何小石这代年轻人感慨道:还是传统的好。但是作为年轻人,他们不甘于故步自封。“八角饮楼的经营模式还是要作出改变,但是如何改变,我们仍在探索中”。
今年60岁的毛小荣打算过几年退休,她坦承:“这家店始终要由年轻人继承,但是我在店的这几年里,还是会按照传统的那一套来。”乍看固执的背后,却是对老店的坚守与感情。
1994年,八角饮楼在邮电北路诞生,2009年搬到100米开外的邮电北路与解放路路口。当时蛋打冰激凌在温州很流行,但是在瑞安鲜有。看中商机的毛小荣引进了蛋打冰激凌,开了瑞安地区较早的冷饮店“八角饮楼”。次年,在冷、热饮的基础上,馄饨、麻心汤圆等点心也陆续推出来。
“那时解放路这一带要属市中心最热闹的地段了,人们从西山电影院看完电影,来八角饮楼吃一顿夜宵。店里店外坐满了客人,唠唠嗑话话家常,浓浓的乡情味。”毛小荣动情地回忆起那段往昔。
八角饮楼已然成为一代人的记忆,它是否能延续辉煌,创造下一个时代的记忆,相信大家依然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