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街道有序推进沿河景观改造工作
打造商贸文化和渔港文化特色街区
■记者 黄国夫 通讯员 黄良浩
脏乱的沿河违章建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铺满青砖的河边小道,以及从白墙青瓦中散发出的江南水乡韵味……
昨日,记者来到东山沿河景观改造项目工地,看到项目一期工程已完成,二期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
作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之一,东山沿河景观改造工程自去年3月份开工以来进展顺利,极大地改善了沿河面貌。随着工程的持续推进,一条集商贸文化和渔港文化于一身的特色街区将展现在市民面前。
一期项目完工
江南水乡韵味初显
东山沿河景观改造项目位于中埠村,紧挨陈虬路,全长2150米。在现场,记者看到河道北岸高楼林立,已是繁华的都市面貌,而南岸则以低矮的房子为主。
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郑建胜介绍,南岸的房屋60%为新居民居住的出租屋,40%为当地老人居住,由于历史遗留违建问题,沿河没有道路相通,“脏乱差”现象严重,河岸一带俨然成了垃圾堆积地。
两岸截然不同的风貌带来了鲜明的视觉落差,严重影响了东山街道的整体面貌。为改变南岸“脏乱差”现象,该街道经过科学谋划,提出了沿河景观改造项目,全长2150米,分三期推进。
拆除沿河违章建筑、粉刷沿河房屋外墙立面、建设沿河游步道……去年3月份,一期工程开工。该工程长300多米,投资59万元,改造内容包括截污纳管40户、外墙立面改造约3500平方米、“五线”下地、沿河游步道建设约880平方米、沿河绿化景观改造300多米、建设生态护岸松木桩120米,以及各种景观小品的点缀。经过半年的努力,沿河景观得到了极大改变,江南水乡韵味初显。
郑建胜介绍,由于原有沿河场地狭长,能利用的空间有限,该街道在改造提升时充分考虑各项因素,延续河岸原有的空间结构,保留加固原有的河岸,局部加宽以配合行人通行需要。
比如,该街道对原有河埠头实行整合性保留修复,以求最大程度保留河岸原生的筑造材料和手法;以松木桩作绿化边界和护岸,既避免全面硬化对河流生态的破坏,保持水土,又能软化坚硬的石质驳岸,达到视觉的生动美观与和谐统一。
二期三期项目有序推进
凸显渔港文化和商贸文化
一期工程效果明显,二期工程马不停蹄地跟进,于去年10月中旬开工建设。在现场,记者看到工人或铺设路面青砖,或安装沿河松木桩,或清理施工现场垃圾……
“和一期工程仅在视觉上带来改变不同,二期、三期工程将承载更多功能效果,建成集旅游观光、历史文化、娱乐休闲、民俗商贸于一体的特色街区。”郑建胜介绍。
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之间有一个转弯处,留有一定的空地,将开辟公共休憩场所,设置休息木廊、木栈道、活动器具等,并实施绿化,打造宜人舒适的公共活动场所。
此外,东山原为鱼米之乡,渔业发达,在建设时将凸显东山特有的渔港文化,比如在项目中放置渔船、建设渔港文化展览馆等。
三期工程和巾子山综合体项目连接。为此,该街道将借鉴乌镇沿河商业文化建设,将民居改造成商铺,引入咖啡馆、酒吧、餐饮、书吧等商业项目,打造沿河商贸一条街。
“现在整体项目推进顺利,计划将于2018年内完成,为市民展现不一样的沿河景观。”郑建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