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责任捆绑攻坚行动系列报道(四)
厚植“三农”土壤 大步奔向“绿富美”
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美丽田园建设……我市将“三农”工作列入十大责任捆绑攻坚行动之一,聚焦美丽主题,描绘全域画卷,既有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普通话”,又有凸显特色和优势的“瑞安话”。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397个村建成生活污水处置点
[案例]
来到陶山镇石埠村,一处由白色木格栅栏围起的绿地引人注目,里面种着麦冬、菖蒲等,郁郁葱葱。如果不是看到“终端污水处理设施”标牌,很难将它与污水处理池联系在一起。别小看这100多平方米的花园式集中污水处理点,就是它承担起了全村生活污水净化排放的重大功能。
“经处理后的水达到了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水污染物排放的一级标准。”市排水有限公司经理徐锦彪介绍,地上一个个窨井盖代表着一道道治理的工序,另外,人工湿地的作用是将污水污泥通过土壤和植物进行处理,使污水过滤还原成清水。
肖承财是石埠村村民,自村里的治污工作完成后,他的生活习惯也有了小小改变。每天饭后,他都会去屋子附近的小河边散散步。“以前这儿是一处烂荒田,治污工程启动后,村环境真是改善不少。”肖承财说。
[措施]
陶山石埠村生活污水处置点是我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一个缩影。据了解,2014年至2016年,我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任务数共397个村,其中,新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78个村,扩面改造119个村,新增受益农户66400户,累计投资额5.98亿元。截至目前,397个任务村已全部纳入运维体系。去年,我市省定提标改造任务数为12个村。目前12个村已全部完工,验收合格,移交第三方正式运维。
我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速提质是多措并举的结果:以镇村摸底调查、设计实地走访、专家组团评审“三堂会诊”的方式,对12个提标改造村“一对一”全方位体检;严格“人员准入+主材准入+全程闭水”工程质量管控模式,要求监理人员和施工人员持证上岗、主材质量二次检测、管网工程全段闭水试验,对不规范工程要求限期整改重建,确保实现农户受益率达80%以上、污水全面规范收集、管网工程延伸改造、终端处理扩容提标的目标;构建“市巡查+镇街巡查+村旁站监督+第三方监理”四位一体质量监督模式,全过程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实行“一月一通报”,建立项目例会制和日常督查通报制度,建立翔实可靠的台账体系,方便对前期工程项目质量进行“回头看”。
关键词: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建成17个站房,完成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收集处理村91个
[案例]
走在马屿镇屿头村,家家户户房门前的双格垃圾桶特别显眼。这是屿头村村“两委”为全村600多户村民购置的用于垃圾分类的新型垃圾桶。垃圾桶分绿色和灰色两种,蓝色桶上标注“可腐烂垃圾”,图文并茂地注明“菜梗菜叶、剩菜剩饭”等;灰色桶上标注着“不可腐烂垃圾”,包括“一次性餐具、烟头纸巾”等,一目了然。
为让村民形成垃圾分类意识,屿头村特制定《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考核制度》《垃圾分类责任书》等规章制度,并将垃圾分类工作写进《村规民约》,每月组织人员对垃圾分类情况进行考核评分、张榜公布,对前10户分类工作较好的予以奖励,成效显著。
对于村民在垃圾分类中的“漏网之鱼”,保洁员还会进行第二次的垃圾分拣。每天凌晨4时,村内保洁员张洪起就开着电动垃圾收集车开始一天的垃圾收集工作。“现在的垃圾分类情况比早前好多了,大家都会分啦!”张洪起说,再次分类后,可腐烂垃圾被倒入有机垃圾微生物处理机,经处理变成优质有机肥料,供周边农田和果园使用。
(下转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