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云江潮
上一版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杂说“过年”

    杂说“过年”

    ■施正勋

    除夕、春节相连,辞旧迎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大的节日。早年,瑞安人有一套流传下来约定俗成的过年活动安排。

    初一拜庙门(拜各路神佛,祈求一年太平丰足);

    初二拜丈人(出嫁女儿带夫婿、子女等回娘家拜年);

    初三拜邻舍(左邻右舍互相拜年);

    初四拜屋底(向自己家中的长辈拜年);

    初五圆臻(有的用“完珍”两字,初五拜年告一段落,自家设便宴,同贺新年圆满);

    初六上坟(祭奠祖先亡灵);

    初七呒事干(休歇);

    初八燎火盘(用木柴或柴草点起两盘火,全家大小跨过火盘,驱邪);

    初九嬉嬉;

    初十东堂殿杀(方言音推)大猪(东堂殿在莘塍,杀猪设宴贺新年)。

    俗语中虽然安排了春节十日的活动,但民间还有一种说法:“三日重午(端午节)五日年,一日清明就落田。”意思是说,端午节划龙船,最热闹仅节前后三日;过年热闹五日;清明正逢春耕农忙,过节后即要下田忙活。

    俗语曰“正月慢”,辛苦一年,不管贫富之家,总要放松一阵。不仅正月慢,自旧年冬至日开始(瑞安人称“冬节”,有吃汤圆习俗),就有“吃了冬节汤圆,又长了一岁”的俗语;十二月初八名“腊八节”,家家户户会熬锅腊八粥,有俗语曰“过了腊八就是年”;至农历十二月廿四镬灶佛爷上天(瑞安人称为“小年”),过年氛围渐浓;直到大年三十,即除夕夜,家家会摆几盘菜肴,称之为“分岁酒”,与旧岁分手,跨入新岁。

    分“压岁钱”是长辈必不可少的礼数,每个未成年孩子在拜见长辈时,一般都能得到一个红包,名曰“压岁钱”。

    春节早晨,每家开门后皆会燃放鞭炮,称之“开门炮”,一为驱邪,更为新年讨个喜庆吉祥。

    还有燂(音同“淡”,也作㶣)春,即立春之日,在自家门前院子里点起火堆,驱寒迎阳气,一边还用红豆等煨煮春茶,全家分食之,名曰“煨春”。

    过了正月初十,还有接连不断的各种喜庆活动。如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有放花灯、焰火等习俗)。元宵节前后也有一套讲究:正月十三要“试灯”,十四至十六为“正灯”,十七为“残灯”。各乡村又有不同的喜庆安排,总名曰“会亲”。更有不少民间活动。俗语“凤村排殿十五六”、“温州迎灯三月三”等,记录下各地形式多样的喜庆活动。

    据说,民国时期严禁赌博,但每逢正月初一至初三,3日内放任民众摆牌九,连县前头也公开摆起牌九桌。

    早年民间贫富悬殊,也有一些人家因种种原因,年关缺衣少食,甚至负债累累的,只得躲债在外。戏剧《白毛女》中的杨白劳即是一个典型。瑞安有个不成文的习俗:过了除夕夜12时,债主便不得上门催债,躲债者往往等到新年来临,方可安心回家。

    时过境迁,许多旧习俗已经淡忘或渐受冷落。以上记录未必全面,多少总能唤起一段旧时的回忆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今日塘下
   第00003版:聚焦点
   第00004版:云江潮
那时拜年
戊戌新春感赋
杂说“过年”
瑞安日报 云江潮 00004 杂说“过年” 2018-2-2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