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岁灯
■周微燕
点岁灯,是我们这里过年的习俗之一,很具仪式感。多用红萝卜、菜茎切成段作盘,插上小蜡烛。或是先用香梗穿起红蜡烛,再插在红萝卜或菜梗上。一般摆放在前后门边、卧室里、谷仓前、道坦、水缸里等地方。
点岁灯,顾名思义,该为守岁之意吧。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是 “点水灯 ”,父母不识字,也没告诉我是什么意思,也没有再问问别人,就那么想当然,以为就是点水灯。再说,温州方言里“水”、“岁”同音。所以,这么多年来也就一直这么叫,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直到有一天,忽地想到,点水灯?除夕?该是点岁灯吧。一定是的,守岁、点岁。这才明白,原来这么多年,作为一个地道的温州人,我居然不知道这一家乡习俗的真正意义。
记得小时候,基本上是在除夕夜吃完团圆饭后点岁灯的。冬天日脖子短,下午五点半左右,天就全黑了。吃完团圆饭,已是六点多;妈妈会拿出很多娇小可爱的红蜡烛,把早已切好成段的红萝卜也一并拿出来,招呼孩子们点上,自己则去烧过年菜了。
分到这个差事,我们是很高兴的。作为老大,我总是会给两个弟弟分配任务:你,道坦、大门口、前院、后院、后门;你,各大房间。我呢,则负责水缸。之所以喜欢给水缸点蜡烛,是因为好玩。那时水缸一般是瓷质的,为了干净,家家都会配一个木质的缸盖。为了安全,点灯时得把缸盖拿走,放在缸边干净的地方,然后再拿一个陶瓷的小碗,把点好的红烛放在碗里,漂浮于水面上。那小碗在小时候的我的眼里,无疑就是一条小船,很是好玩。看着小碗在水缸里一漾一漾的,那时就以为这就是“水灯”了。
曾经问过母亲,为什么要在水缸里点岁灯。母亲说:“水缸水缸,‘缸’就是‘家’呀,水缸里亮堂堂的,就是家里亮堂堂的,也就是明年我们的生活也会亮堂堂的。”我刹那间木化了,想不到不识字的母亲居然能说出这番深刻的话,不禁对母亲刮目相看。
然后就去弟弟们那里看看。小弟弟最有趣,总是舍不得红烛那么快变短,点上了,人就不走了,整个身体护住红烛,再不行,双手合拢,挡住风,努力让红烛慢一点消失。见到我,就如救星一样,大喊:“姐姐,快!快挡住风,不然红烛很快就没了。”“傻瓜,这种灯,点过就好,不管怎样,它们还是会消失的!”说完,还不忘白他一眼,转身就走,徒留小弟在那里哇哇大叫。这时候,看着红烛在风中逐渐变矮的身躯,是没有什么“心燃一寸火,泪结两行冰”这样的伤感的,而是满满的喜悦。
看着门前屋后、院子里、家里卧室、走廊、道坦、水缸里各点上红烛,看看隔壁邻居家也都点好了岁灯。那莹莹的光,摇曳生姿,更是摇曳出红红火火的年味。一种过年的气息,油然而生。
岁灯,应该也是对来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吧。记得小时候也会在猪圈前和谷仓前摆放红烛,这大概是像父母这样的农民最美好的愿望:“六畜肥,五谷丰登。”
只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搬进了商品房。于是,点岁灯的习俗慢慢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大年三十,随手一摁,“啪啪啪”,各种灯亮起来了,那么简单、方便。有的人家亮着的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家,是比以前亮堂了很多,可是,再也找不到之前那种跑前跑后、热闹非凡的感觉了。
是的,时代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却越来越没有仪式感了。《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是某一个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也许,当今快节奏的生活就是如此,哪有那么多时间关注什么仪式感!
有人说:仪式感为每一个普通的日子和动作,标定它背后的精神内涵。
我也一直相信,仪式感对我们而言,庄重而有意义,它足以让平凡的日子散发光芒。愿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忘给我们的生活加一点仪式感,就如以前的点岁灯一样。也许,我们会找回很多曾经被我们丢失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