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公益故事,相似的雷锋精神
他们十年坚守
爱心涓流成河
■记者 张洵煜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历经55年岁月,雷锋精神常学常新。
昨天又是一年 “学雷锋日”,记者寻访瑞安十年如一日的学雷锋典范,希望能让读者感受,雷锋就在我们身边。十余年,他们和公益之间有着不同的故事,却有着相似的雷锋精神……
潘建欧
将公益当成事业
每天接无偿爱心“业务”
在瑞安每次的大型公益演出中,不知你是否注意到,有个叫博爱艺术团的“固定班子”,她们的节目总是更新,让观众看到不同的“新面孔”。
博爱艺术团的“幕后人”名叫裘连连,她活泼热情、精神矍铄,看起来俨然50岁出头的模样,其实,她已76岁,并已坚持组织公益演出十年。
将自己的爱好与献爱心相结合,是裘连连与公益之间的故事。
裘连连是一名退休老师,她十分喜欢舞蹈,丈夫周则进喜欢拉二胡,退休后两人经常结伴去湖滨公园练习。2005年,他们成为“榕树下”组建人之一,“榕树下”是当时瑞安的公益演出团体,经常在湖滨公园的榕树下为市民带来丰富多彩的演出,观众热情的掌声给了她很大的鼓励。“我想将演出带给更多的人,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能让更多的人收获快乐。”裘连连在心中这样想。
2008年元旦,裘连连参加了由市红十字会牵头组织的“博爱送万家”演出,那是她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参加的公益演出,看着群众的笑脸,她更坚定了筹备公益艺术团的决心。
因曾在西山老年大学担任过校长,裘连连认识不少爱好文艺的学员,她开始召集文艺爱好者,组建艺术团。2010年博爱艺术团正式成立,成为瑞安市红十字会下属的一支文艺宣传志愿服务队伍,有成员60余人。如今这支队伍越来越壮大,共有98名成员,最小38岁,最大65岁。艺术团里有小品队、歌唱队、舞蹈队、武术队、腰鼓队等,每年要举办20来场大型的公益演出。
博爱艺术团的成立并不容易,演出是免费的,但舞台布置、音响设备、服装租赁都需要钱。第一年,裘连连和团员经常自掏腰包维持艺术团的正常运营,直到后来,不少企业家知道了这个无偿表演的艺术团,纷纷捐款资助。
尽管不是专业的艺术团体,但艺术团成员总是雷打不动地在每周一、三、五排练,裘连连也是十年陪练从不缺席。有趣的是,不少团员因要照看孙子孙女,便带着他们前来排练,可一边要排练一边要照顾他们,怎么腾得出手?裘连连就成了“带娃专业户”,每次成员排练时,就替她们在一旁照顾孩子。
裘连连有许多厚厚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地记着每次演出的内容。因每次参加演出的主题不同,裘连连总会策划不同类型的节目,设计三句半,更新舞蹈种类,让市民在观看精彩表演的同时,也能将宣传思想带进千家万户。“艺术团成立十年了,但我们希望带给观众的节目永远是新鲜的。”裘连连笑着说。
在瑞安市爱心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他是社工们口中的“老大”;在爱心阳光群,他是积极站出来呼吁献爱心的带头人;在各大敬老院,他是老人们眼中勤快善良的“儿子”;在办公室里,他是时常待到晚上10来点埋头写公益项目金点子的策划者……尽管转换着多种身份,他的工作和生活都围着公益打转。
潘建欧和公益事业的交集要从2006年说起。当时,他加入了一个爱心群,时常和群里成员去高楼看望困难老人和孩子。2007年,他希望能争取更多的机会帮助更多人,便自己创建了个爱心阳光群,有成员30余人,主要通过捐款的方式帮助瑞安山区的困难孩子上学。2008年,我国发生汶川大地震,潘建欧带着志愿者帮助市红十字会在瑞安布点募捐,共筹集善款60多万元。由此,更多的瑞安市民知道了这个爱心组织,并积极加入,爱心阳光队伍一下子壮大至300余人。
人多力量大。除了继续助学外,爱心阳光志愿者在潘建欧的带领下,还走进敬老院,帮助老人剪指甲、洗脚;走进福利院、聋哑康复中心,陪伴孩子。潘建欧还策划了“阳光鹊桥”项目,为残障青年牵线搭桥,促成姻缘。
2014年,瑞安市爱心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潘建欧从志愿者的身份转变为爱心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公益真正成为了他的事业。该服务中心旗下有瑞安市阳光红十字志愿服务队、瑞安市夕阳计划志愿服务队、瑞安市扶残助残志愿者服务大队等志愿者服务队伍和社工专业团队,目前有专职社工7名,开展项目有扶残助残、夕阳计划、童心相印、阳光助学、优抚服务和消防服务等六大主题,注册志愿者500余人,非注册志愿者1000余人。
尽管将公益转变为了事业,潘建欧每天接的却都是无偿的爱心“业务”。许多被潘建欧帮助过的困难人士都会将他的手机号码存着,一有困难就找他帮忙。
一位盲人的洗衣机坏了,打给潘建欧,他就立刻赶过去,当起了修理工;听说一位老军人的愿望是拥有台电视机,他就募集资金买了电视机,第二天送过去;动车站春运忙不断,他就组织志愿者去现场维持秩序;助学孩子的父亲因工伤全身腐烂,他发动温州地区义工组织,筹集资金6万多元,帮助这位父亲治疗……最近,他又忙起了“焕新瑞安”项目,对低保家庭的房间进行装修,给孩子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借此项目,他又想到了更多的帮助空间,推出“阳光暖巢”项目,在玉海、锦湖试点,帮助困难老人装修房间。
为公益事业忙了十来年,潘建欧坦言,有时真的挺累。“每次帮助别人看到他们的笑脸,所有的疲惫一扫而光,这也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原因。”潘建欧说。
鲍颖
放弃稳定工作来到瑞安
只为守护“星星的孩子”
今年32岁的鲍颖来自江西,是一名住在瑞安的新居民,十余年的光阴,她将许多爱无私奉献给了瑞城里“星星的孩子”——自闭症儿童。
鲍颖最初看见这些爱眨眼却总是沉默的“星星”,是在2006年。当时,还是大学生的她跟着叔叔来到温州自闭症康复中心当暑期志愿者。“他们本该拥有自由快乐的童年,却要一整天重复练习同一个动作和音节。”鲍颖的心情很沉重,“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鲍颖将这个疑问存在了心里。
大学毕业后,鲍颖顺利成为江西九江的一名初中老师,热情善良的她很快和学生打成一片。但在两个月后,她做出了辞去这份稳定工作的决定。“当时,叔叔邀请我去温州当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的老师,我的心一下子动摇了。”鲍颖一直记得,2006年见过那些美丽“星星”后存在心中的疑问,现在有机会去解答了。“和这帮学生相比,那些孩子更需要我。”尽管孩子们哭着不舍她离去,鲍颖还是坚定地离开了家乡。
在温州学习积攒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后,鲍颖又跟随叔叔来到瑞安三毛融合教育学校。“比起温州,瑞安对自闭症的认识更匮乏些。”所以,鲍颖平时就对学校里的自闭症儿童进行一对一训练,周末就开展自闭症知识宣传,倡导更多的人关注自闭症。
2013年,我市举办公益创投大赛,爱挑战的鲍颖开始学写策划方案,最后成功创建“携手并进星儿家长互助会培育项目”。该项目将自闭症康复聚焦家长作用的发挥,为自闭症康复探索新方法。因该项目的契机,星儿爱心服务社正式成立,经常邀请心理咨询师给家长心理疏导,提高家长的专业知识技能,组织互动活动等,推动儿童与家长互相给予正能量。
在工作中,鲍颖发现不少自闭症儿童有走失情况,于是她又策划了“守护天使预防儿童走失项目”,宣传如何预防和应对儿童走失,并将防走失演练带进各大校园。该项目获得了第三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创意类)银奖,同时,她还设计了防走失相关课程,包括六大知识技能,如今全国不少机构借鉴应用。
裘连连
十年演出不收钱还倒贴
她说快乐需要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