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她从青田赶到瑞安寻亲,失望而归
37年来,瑞安李家兄妹第一次知道还有个小妹
她和他们是一家人吗?
寻亲近两年差点放弃
2016年7月,蓝春萍第一次与记者见面时,并不是很清楚自己的身世,只听养父母说她是从曹村被抱养的。在养父母家,她是老六,上面有好几个哥哥姐姐。养母已80多岁高龄,已经记不清当时抱养蓝春萍的具体信息。
蓝春萍说,她的身份证出生日期是1980年9月26日,但据养父母告知,她应该是1981年出生,因为被抱养回去时,大哥的儿子刚出生不久,那年是1981年。
蓝春萍寻亲的消息发出去后不久,2016年8月,她联系上记者,说她在瑞安福利院找到了自己的档案,里面有养母领养她时的记录和照片以及她的生辰红纸。
根据福利院档案记录,蓝春萍出生于1981年9月6日(农历八月初九)。当年9月7日被福利院收容,收容地点为“红旗公社门口”,原先被遗弃在“住院部门口厕所”,身边有一瓶炼乳和写有出生年月的红纸,红纸仍被保留在福利院档案内。
有了福利院提供的信息,有了确定的出生年月,蓝春萍燃起了寻亲的热情。近两年来,她积极参加公益寻亲团,认识了不少寻亲的朋友,她还将自己的DNA信息录入到温医大司法鉴定中心寻亲DNA数据库。在这期间,她也遇到过几位疑似亲人,可通过DNA比对,都不是。
虽然一直在努力,但没有什么线索,加上家里两个孩子要照顾、开店做生意也耽误不得,蓝春萍对寻亲一事逐渐冷淡下来,偶尔发自己寻亲的微信。没想到,意外的惊喜突然来到。
提取母亲的DNA做比对
家住马屿、排行第四的李双双在今年3月17日之前,从不知道自己还有个妹妹。
那天,她正要出门,80多岁的父母拿着一张宣传单赶过来,让她打电话,联系宣传单上的这个人,直言“这是你的小妹”。
“我有点发愣,怎么还有个小妹?反复问他们才知道,当年最小的妹妹出生后就被送走了。当时,我们几个兄妹中,年龄比较大的已经出去打工,最小的弟弟还不记事。”李双双说,听父亲说,最小的妹妹1981年出生,当年她18岁,年初外出打工,年底才回来,居然没有发现母亲身体有什么变化,几个兄弟姐妹也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
“两位老人心里肯定都惦记着,但又不知道怎么跟我们开口。父亲现在说起这事,还记得清清楚楚,因为不会写字,小妹的生辰红纸是请别人帮忙写的,买了一瓶炼乳放在孩子身边,偷偷放下孩子就走了。”李双双说,这次二老看到小妹的消息后,心情很激动,但还不能完全确定,父亲催促她赶紧带他们去做DNA比对,多少钱都没有关系。想起当年的不容易与如今的意外之喜,二姐和母亲都哭了。
由于蓝春萍一家人在丽水开店,无法抽出时间来到瑞安,记者接受她的委托,联系上了李双双,一起到温医大司法鉴定中心开启他们的“验证”。
3月20日一早,李双双带着前一日从母亲头上拔下的数根带毛囊的头发,用纸巾包好,来到温州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李双双作为母亲的委托人,填写了委托申请书,然后将头发小心地递交给工作人员提取DNA,并指明与数据库中蓝春萍的DNA信息做比对。7个工作日后,他们将会收到比对结果通知。
这也是本报与温医大司法鉴定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后,第一例前来比对的寻亲者。
李双双告诉记者,来温州的前一晚没能睡好,突然得知还有个小妹,几个兄妹都有些激动和意外。
李双双办好手续后,二姐打来电话询问情况,说一家人都在期待这个结果。“你看,回到瑞安,天气都转好了,应该会是好结果。”她说。
让我们共同期待温医大司法鉴定中心能够传来蓝春萍圆梦的好消息。
■记者 杨微微/文 王志/图
本周二,本报与温州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寻亲者建立寻亲DNA数据库。就在签约的前几天,记者接到了一位寻亲者的电话:“马屿有户人家说,我的信息跟他们家的小女儿很相似,现有的信息都对得上,我可能找到亲人了!”
这位寻亲者叫蓝春萍,两年前,她从青田赶到瑞安,请记者帮忙,寻找亲生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