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争当“保洁大使”、建立“一揽子”管理机制、绿化工程美化环境……
潘岱街道治水工作提速加码
■记者 苏梦璐 通讯员 潘小绿
3月27日上午,潘岱街道党工委书记张震宇和往常一样身穿蓝马甲,拿着伸缩网兜,打捞黄垟河河面上的零星漂浮物,并不时清理河岸上的垃圾。
“我是河道保洁员,也是这条河的河长。”张震宇说。在潘岱街道,蓝马甲正逐渐成为春日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今年,潘岱街道创新举措,将巡河与治河结合,以落实河长制为抓手,治水的同时强调河岸美化绿化,形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生态新格局。
2018年河长制
考核更严苛了
自全面实行河长制以来,潘岱街道严格按照部署要求和时间节点,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河长职责得到落实,河流管护力度不断加大。今年,该街道全面落实河长制,加大河道综合整治力度。
3月23日上午,潘岱街道召开五水共治暨河长制工作推进会。街道全体机关干部、基层站所成员、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等有关河道河长共100余人参加会议。
会上,潘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廖象游就推进绿色发展理念,深化河道治理工作提出 “一个重视、两个及时、三个到位、四个强化”要求。
“一个重视”,要重视问题整改。街道各级河长要明确河长制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上报、建立台账,确保河长制工作取得实效。
“两个及时”,巡河及时、方案制定及时。认真对照《潘岱街道2018年度河长制长效机制考评细则》,明确各河长的工作管理任务清单和具体责任,做到高效率治理。
“三个到位”,动员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形成街道治水上下一盘棋,明确“一河一策”、“一微一策”、“一库一策”治理措施,落实到镇级及村级河长责任制。同时积极动员群众的力量,做好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
“四个强化”,强化制度建设,强化社会参与,强化氛围形成,强化督查整改。通过河长牌更新,APP河长通等抓巡河力度;通过文化下乡、基层演讲将全民治水深入企业、村居等,营造良好治水氛围;通过督查履职情况,进行督查考核,形成比学赶超氛围。
“今后,希望在座的各位河长要及时为河岸‘把脉’,及时为河道‘清肠’,巡河的同时更要当好河道的‘保洁大使’。”张震宇说。
会议还表彰了2017年度6个五水共治先进集体和8个先进个人。会议结束后,与会人员兵分两路,开展巡河护河活动。
今年,潘岱街道特制定《2018年度河长制长效机制考评细则》,给河长截上“紧箍咒”,杜绝“甩手掌柜”问题发生。运用信息化手段动态监管,通过信息公开,每月通报不作为的河长并亮“红牌”,对整治不到位的亮“黄牌”。利用新闻媒体对治水先进典型、特色亮点做宣传。发挥群众社会监督作用,举报属实对相应河长考核扣分。据悉,2月份,21名街道级河长日常履职考核优秀,问题解决率达100%,1名村级河长因未依法履职被亮“红牌”。
建立“一揽子”管理机制
“拆了好呀,环境好了,居住也安心。”3月23日,在潘岱街道梧岙村露天厕所整治现场,街道环卫所、综合行政执法中队成员联合梧岙村村“两委”,出动20余人,拆除梧岙村历史遗留露天旱厕5处,总占地面积约180平方米。这些旱厕卫生条件较差,存在异味、污垢、污水、粪便积存等现象,对环境影响较大,村民颇有怨言。
据潘岱街道环卫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街道在前期排查摸底基础上,计划全面拆除露天旱厕,将辖区22处旱厕列入三年行动改造计划,分阶段推进标准化公厕改建,加大公厕绿化、美化力度,实现乡村生活环境持续改善。
今年,潘岱街道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五水共治工作相结合,将旱厕改造提升作为人居环境再提升的重要抓手,建立了农村环卫“一揽子”管理机制,将村居环境、公路环卫保洁、河道流域卫生监管等纳入管理,扩面延伸。此外,实现农村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基本覆盖、城镇截污纳管基本覆盖。目前街道已有19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剩余2个村均已启动该工程,争取在今年内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全覆盖。
绿化工程和沿线立面改造
美了环境
去年3月份,瑞安市领导带着100多名机关干部,来到砚下村潘岱长河绿化带,大家三五成群栽下一棵棵树苗,点缀潘岱长河沿岸。
一年时间过去了,该街道潘岱长河两岸绿化工程建设已经圆满完成,据了解,该工程投资240万元,总长8500多米,现已经成为不少人茶余饭后休闲的好去处。另外,该街道计划投资1000多万元,对瑞枫公路白象段至常山段14公里道路的沿线建筑进行立面改造,计划于4月初开始招投标工作。
今年,潘岱街道在治污同时,统筹兼顾防洪、排涝、保供和节水工程。重点开展水库、防洪堤、沿河绿化等工程建设,目前总投资960万元的梧岙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启动,上溪村防洪堤已完成建设。
打通保供“生命之源”。重点推进开源、引渠等工程建设。将珊溪水库调水进入内河,实现换水激活,水质环境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狠抓饮用水安全,启动集镇供水二期工程,现已铺管至砚下村。
疏通排涝“毛细血管”。重点开展疏通道、攻强排,打通“断头河”工作,消除了易淹易涝区。落实排涝水投资78.4万元,新建和修复渠道1.7公里,改善灌溉面积580亩。争当节水“宣传先锋”。重点抓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形成亲水、爱水、节水的良好习惯,通过微信平台、报纸等媒介广泛宣传,通过志愿者开展公益活动等,广泛动员群众参与五水共治,形成全民节水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