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水云江 至美汀湾》守望家园系列纪录片播出
云周上步登上省电视台
■记者 林晓
3月18日15时,守望家园系列纪录片《上步村:枕水云江 至美汀湾》在浙江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首播,云周街道上步村村民们早早守在电视机前,一睹这部讲述家乡故事的纪录片。据悉,这是包括上步村村史、文化礼堂、历史名人首度被搬上荧屏。
此后,纪录片再次在腾讯视频上热播,截至目前,点击量已超10万,这部引来热议的纪录片,台前幕后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从考察到播出历时5个月
上步村打响“守望家园系列纪录片”第一炮
说起《上步村:枕水云江 至美汀湾》这部片子,不得不提它的制片人何朝霞。何朝霞出生于瑞安一教育世家,一直对家乡历史文化传播满怀热情。他说,温州历史悠久,名人荟萃,挖掘、宣传家乡历史文化,用纪录片这种现代化手段再现一些重要的历史故事、文化场景,既是弘扬本土文化的需要,还能让下一代直观了解到温州的历史和文化。
2016年开春,何朝霞成立了瑞安市焦点文化传播中心,致力拍摄微电影及纪录片。《上步村:枕水云江 至美汀湾》是“守望家园系列纪录片”的第一部片子,他表示,无论怎样,也要打响第一炮。何朝霞的想法得到市委宣传部的支持。
“当时,我与玉海文化研究会联系,要求介绍瑞安本地优秀的例子。该会名誉会长许希濂推荐了云周街道上步村。我们于去年11月开始入村考察,‘村两委’积极配合,我们觉得十分满意。”何朝霞介绍说,经过多次考察,截至去年12月,有了一定的原始素材积累并创作剧本。今年1月份开始拍摄,2月份制作,3月在省电视台播出。
200位村民本色出演
“文化礼堂”纪录片首次上省台
“以纪录片的形式,村居‘文化礼堂’登上浙江电视台,这尚属首次。”何朝霞告诉记者,这很难得,虽然文化礼堂的新闻宣传并不少,但这样正式介绍村居村貌、村史、历史名人的并不多,尤其是“文化礼堂”在纪录片中被详细介绍播出的还是第一次。
“纪录片中的演员约有200余人,都由村民本色出演。片中男女老少都有,有中小学生,也有90岁左右的老人家。”何朝霞介绍说。
据悉,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步村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生活富足的村民迫切想让自己的精神生活也跟着“富裕”起来。从理论政策宣讲到传统文化教育,从“春泥计划”到农家书屋,从乡风民俗到“最美”人物……在上步村的土地上,隐藏于农民血液里的文化情愫,正在这场文化建设大潮中逐渐苏醒过来。村“两委”根据政策指导及村民的需求,将原有的老人活动中心升级改建,打造成集休闲、学习、演艺、为一体的文化礼堂。
渐渐地,上步村村民尝到了文化中隐藏的快乐与幸福。于是,越来越多的村民走进文化礼堂。排舞、腰鼓、舞龙、书法、曲艺、剪纸、鼓词、提线木偶等,村民们用包罗万象的表演形式,在村文化礼堂里,描绘出一幅美丽乡村的图景。
纪录片镜头一:全学梅烈士故事
这是一个沉甸甸的红色故事,值得每一个人用一生去记忆……
全学梅,1913年出生在上步村的一个贫苦家庭,8岁丧母,父亲务农。农忙时,跟父亲下地劳动,全学梅从小养成大胆倔强,吃苦耐劳的精神。1927年,15岁的全学梅在农民夜校读书十分勤奋,受到党组织的赞赏,并把她作为入党对象培养,给她讲解革命道理,引导她走上革命道路。
1928年春,年仅16岁的全学梅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担负领导全区妇女运动的重任。同年6月份,全学梅参加了仙降农民暴动,带领上步先进妇女配合武装农民,火烧反动官僚住宅,攻打瑞安县城。这次农民暴动,因计划不周遭遇严重失利,革命趋向低潮,但全学梅并没有屈服,继续领导妇女会进行艰苦的革命斗争。
1930年,全学梅接受区委指示,担任南区交通员。一次,她奉命把一封密信送往塘下驮山的陈卓如家。她装扮成走亲戚的模样,机警地闯过了敌人的盘查,到达驮山,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同年7月16日,中共浙南特委在陶山寺山上召开反军阀示威及拥护苏维埃运动大会,全学梅带领数百妇女参加会议,并配合南区农民赤卫队,发动南区农民武装暴动。南区农民革命风暴,引起了地主豪绅反动势力的极端仇视。
1930年10月12日,全学梅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逼供,她宁死不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牺牲时年仅18岁。
全学梅牺牲时,她的侄子全春波还没出生。岁月沧桑,如今,他已到了古稀之年,他还默默坚守在全学梅烈士纪念馆前,每天准时过来开门,向游客讲述先辈们英勇斗争的革命故事。
“作为侄辈,我为有这样的一位烈士姑母而感到自豪,我要学习姑母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坚定的革命精神,传播好先辈们的英勇故事,教育好下一代。”全春波说。
纪录片镜头二:杨景衡助力郑和下西洋
在上步村文化礼堂的讲台上,一位精神十足的老先生,名叫许希濂,他是瑞安地方文史专家,他正在娓娓叙来,向孩子们讲述上步先辈杨景衡助力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上步村村志》记载,宋朝淳熙十四年间,杨氏始祖龙桂先生随兄宗旦(时任瑞安知县)从福建长溪迁移到上步村,至今830多年。
明永乐三年7月,明成祖朱棣命郑和为特使,率大小船舰62艘,军队士卒及随从人员共2.78万人组成一支规模庞大的远洋船队,载着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铜铁器和马匹等物资,开展礼节性友好邦交活动和经济文化交流活动。
船队在福建太平港停留时,主政福建的杨景衡鼎力帮助船队,奉命从各州、县为郑和物色造船工匠和有航海经验的水手,为船队航行提供支持。杨景衡既当联络员,又当调度员,经常与钦差正使郑和等人登塔俯瞰太平港内的船队。
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船队的配备分工相当科学精细,为这么一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提供后勤保障,可以想象杨景衡肩上的担子该有多重!
杨家除杨景衡外,先后还出了杨昕、杨塽两位进士,两人都是历史上少有的为官清正、关心百姓的廉官良吏。杨昕是杨景衡的侄子,为官10多年来,生活窘迫,衣着简陋,吃得也是一些粗茶淡饭,他的妻子也因经常为吃不饱而面露饥寒。杨昕在上海松江任知县期间,采取政策惩治当地恶霸,为百姓撑腰,社会治安秩序有了很大改善。
杨景衡的侄孙杨塽幼时传承家风,勤奋好学,在任期间,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深受百姓赞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