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5版:百姓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腰里别着BB机、打电话要排队的年代
因为一部电话机
这里成了西门最红火的杂货店

    在腰里别着BB机、打电话要排队的年代

    因为一部电话机

    这里成了西门最红火的杂货店

    ■记者 钱枫枫/文 王志/图

    日前,由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瑞安市支行与本报联合主办的“珍藏老宅记忆,分享美好生活”大型公益拍摄活动第二站,走进西门河头社区,帮助拆迁户与自家的老房子留下珍贵合影。

    随着西门河头社区危旧房改造工程的启动,老城很快将成为回忆。在车水巷29号,有一家开了30来年的杂货店,曾经这里门庭若市,一年到头几乎没有哪一天不开张,如今这里大门紧闭,昔日的老街坊路过这里,会生成几许感慨……

    一间老屋,7代人的记忆

    站在店门口向内看,这家杂货店面积不大,仅十来平方米,店内大部分物品已经搬走了,不过橱窗内还剩下十几包香烟,冰柜上放着几瓶酱油、饮料。这样的杂货店,在老城区很常见,店面几十年不会有太大改变,常客大部分是左邻右舍,店家几乎能叫出每个人的名字,来买烟、买酱油的街坊,会顺便跟店家聊上几句家长里短。一家杂货店,其实也是“朋友圈”。

    记者采访的当天,年逾八旬的店家石河清正在店里整理剩余的物品。在他的带领下,记者往里走发现,里面别有洞天,穿过走廊是饭厅,饭厅旁边是厨房,厨房旁边还有楼梯,二楼是卧室和阳台。石河清说:“最多的时候,这里住了七八个人呢。”

    1930年出生的石河清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而这间老屋比他“岁数”更大。“这老屋是从我阿太手里传下来的。”石河清说,还记得小时候,曾祖父曾抱着他站在门口。

    如今,石河清自己也成了“阿太”,他大女儿的孙子经常来老屋玩耍。他说:“住了一辈子,曾经有7代人在这里留下生活记忆,真的很舍不得老屋。”

    一部电话,西门人的回忆

    年轻时,石河清是城关渔业一社的一名船员,18岁起,经常跟船去宁波、福州等地的海域及外海捕鱼,一干就是30多年。

    “经常两三个月都漂在海上,结婚后,家里的事和孩子全靠我的母亲和妻子打理。”石河清说,那时候螃蟹才三分钱一斤,野生大黄鱼一毛多一斤,城关渔业一社是公家单位,捕获的海鲜全部由水产公司收购,船员只是领工资。

    上世纪80年代,石河清54岁时,城关渔业一社解散了,他便回家开起了杂货店,卖零食、米粮、香烟,店里还安了电话。想不到,这台电话机可火了。

    石河清说,那时候追求潮流的年轻人腰间都别着一部BB机,但固定电话还未普及,BB机响起时,机主要就近找电话回电。当时,安装一部电话加上来电去电号码显示要1万多元。石河清下了狠心,申请安装了电话机,果然,店里生意变得火爆。

    “晚上、夜里经常还有人来打电话,白天来打电话都要排队。”石河清还清楚地记得,拨打本地号码,一分钟0.5元;拨打外地号码一分钟要好几元。

    杂货店开了30来年,见证了人们匆匆的步伐,见证了一条老街、一座城市的发展变迁。老屋即将消逝,但那些承载着几代人故事的记忆,不会消失,它将成为人生永不消散的奏鸣曲。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最新闻
   第00005版:百姓事
   第00006版:榕树谭
   第00007版:学周刊
   第00008版:学周刊
因为一部电话机
这里成了西门最红火的杂货店
残疾人参观
城市规划展览馆
谷雨到,暮春到
气温步步高升
著作权侵权纠纷占近九成
保安员资格
考试“落地”
一道蹊跷变长的伤口
瑞安日报 百姓事 00005 因为一部电话机
这里成了西门最红火的杂货店
2018-4-2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