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丁香鱼专项
限额捕捞试点花落瑞安
5月1日至6月15日,这些渔船获准出海捕捞丁香鱼
■记者 黄丽云/文 王鹏洲/图
眼下正值禁渔期,我市的40多艘渔船和加工船却反其道而行之,开足马力出海捕捞丁香鱼。据日前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关于2018年伏季休渔期间特殊经济品种专项捕捞许可和捕捞辅助船配套服务安排的通告》,我市丁香鱼专项捕捞申请获得许可,成为全国首个丁香鱼专项限额捕捞试点单位。
“禁渔期一到,渔船都要靠岸,大家都只能休息了。有了丁香鱼专项限额捕捞许可证,等于多了一个多月的收入。5月正是丁香鱼的旺季,状况较佳的情况下,一天就有十几万的渔获。” 华丞渔业专业合作社一渔船负责人阮先生说。
据了解,丁香鱼是鳀鱼或鲱科鱼类的幼鱼,该资源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在东海、黄海沿岸广泛分布。丁香鱼的渔汛期在每年的4月中旬至6月中旬,其生命周期短(通常为1—2年半),资源存量丰富,如不及时捕获和充分加工利用,也将随着其生命周期的终结而消亡,造成资源浪费,因此有必要通过限额捕捞的方式加以合理利用。
市海洋与渔业局经过调研,多次与省海洋与渔业局对接,积极为企业和渔民出谋划策,探索一条既不破坏丁香鱼资源总量,又不冲击伏休制度的可管可控新路子。最终,市海洋与渔业局提出了丁香鱼专项限额捕捞申请,创新采用“合作社﹢渔民”模式,即由华盛水产有限公司开拓利用海上加工母船配置的自动加工流水线、冷藏冷冻和补助救援等设施,华丞渔业专业合作社组织我市渔船出海生产,对沿岸和近海小个体型(丁香鱼等)渔业资源实行全国首创的“海上加工”生产。
同时,市海洋与渔业局实行全程无缝对接“保姆式”精准服务,派业务骨干到专业合作社指导撰写申报材料;积极联系相关专家,召开丁香鱼专项捕捞可行性论证会;研究制定专项限额捕捞指标分配方案,“阳光化”操作确保指标得到公平落实,维护渔区社会和谐稳定。“这是科学利用沿岸近海中上层渔业资源的先行试点项目。”市海洋与渔业局渔政站站长朱丹介绍,5月1日至6月15日,我市渔船可以限额捕捞丁香鱼4000吨,且全部都安排在华盛水产两个海上加工平台进行加工,全程接受监督,确保数量可控。
此次,华丞渔业专业合作社下辖的44艘渔船和华盛水产的两艘加工船均获得了丁香鱼专项限额捕捞许可证。许可证的获得,让企业员工、渔民们兴奋不已。“去年,因提前1个月进入全面禁渔期,造成近50艘配套渔船、300多名渔民减收,我们加工船也无原料可生产,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了困扰。”“华盛渔加2号”加工船的负责人夏岩付说,去年丁香鱼的成品产量仅1000多吨,较往年下降了40%至50%,许可证的下发,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据了解,我市渔民历来有捕捞、加工、食用丁香鱼传统,拥有成熟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此次丁香鱼专项限额捕捞试点的成功申请正是我市渔业三位一体的积极尝试和实践。”华盛水产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善平介绍,丁香鱼捕捞出水后短时间内极易腐败变质,保鲜和鲜销难度较大,开发利用程度极低。为突破丁香鱼该“瓶颈”,提高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渔民增收,早在十几年前,华盛水产就首创海上加工平台,通过与捕捞渔船自愿结对、自主管理、合作双赢的经济组织模式,延长了捕捞渔船的有效作业时间,减低生产成本,提升了丁香鱼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生产加工相结合的创新模式,促进了渔业转型升级。
为支持丁香鱼捕捞生产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市海洋与渔业局在严格限制渔船数量、来源、时间、网具和区域,加强收购管理、现场管理和安全管理的基础上,要求所有特许生产渔船安装作业全程监控系统、AIS和北斗卫星船载终端设备,实行离港前登船检查制度,首推渔政观察员和科研观察员随船生产制度,成为打造依法监管的科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