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石头里的桃花源
■张秀玲
我们仨,大学女闺蜜,每年总要去个地方共话当年时。这回通过洞头的大学同学,预顶到花岗渔村的民宿。
我们驱车到了花岗村,却被告知汽车要停在路边停车场。一位年轻人过来给我们带路。跟着年轻人,竟是沿着公路边的山路拾级而上。这下明白了,民宿在山上。因跟着走,何况是山路,来不及环视村庄情形,只见脚下黄褐色的石头路,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只觉得三岔口比较多,并不规则的岔路边散落着三三两两的石头屋。
拐过几处岔口,走过玻璃房的总台,又跟着负责人沿着山路拐来拐去。当我们走进一处标着“乡宿30”的小院落,起先的疑惑瞬间消解,一种欲擒故纵的大手笔让我们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这是一处怎样的民宿。石头屋,藏匿在山间;院墙半人高,石头累叠的;院门是半人高的铁门,虽设而常开;院子栽着一些我不熟悉的果树,散发出乡野气息。民宿是两层楼,一楼是独立厨房、餐厅和房间,二楼是房间和阳台,其中两间是格子铺。过道别具一格,整合为玻璃房,齐腰高的吧台临窗而设,上面摆放咖啡机和书本,后来才知道这是阅读区。阳台很大,占尽地理优势,是天然的观景台,入眼处就是海港、彩虹桥和村落全貌图。
粗略浏览,已是欢喜,便放下行李,仔细打量各个区域。我们入住的房间是格子铺,房间中的家居皆是木质,深灰色,纹理裸露,极有年代感,但房间配套设施高档又不缺品位。墙壁上部分是方正的黄褐色的石头,缝隙的水泥似乎是年轮,落地玻璃窗可以窥见院落和院外的景致,沿窗设置了日式的茶座。
一会儿,负责人通知我们下楼喝下午茶。如此礼遇,宾至如归,又是一番欣喜。急忙下楼,仔细打量厨房和餐厅。每幢楼有独立厨房和餐厅。厨房宽敞整洁,厨具是有品牌的。餐桌是木质,跟房间家居统一色系。餐厅也是玻璃房,远处的港口风景一览无余。下午茶是梨子汤,几样小点心,一边品尝,一边看看窗外的风景,坐在不同位置,每一眼都有不一样的景致。
春意料峭,雨疏风骤,房间内的茶座是最温情的。回到房间,拿出自己携带的瓜果零食,围坐在一起,品茗,聊天,观景,听雨。因下雨,雨打玻璃风吹树木的声音是一种享受;透过落地窗,静观窗外万物:在这里,我们才会跟天气跟植物甚至跟动物产生联系。
我们仨已有一年没有聚会,话题极为丰富。她俩是文青,会吹箫会拉二胡会画画会书法。去年相聚的时候X拉二胡,今年又学会了吹箫。话题很快引到吹箫方面。她是怎样拜师的,怎样吹箫的。老师要求她们学员一律穿着麻布的长衫,这次她把衣服带来,古典而传统,加之箫声,境界全出。
第二天骤雨初歇,按捺不住,要去看看山村周边的风景。走过彩虹桥,五分钟的路程,就是一处婚纱摄影基地。临海之处,岩石嶙峋,波涛翻滚。岩石边设置了一些道具,是很不错的摄影背景,从摄影效果看,谁都以为是遥远的岛国风情。无奈风大天冷,拍了几张照片也知足,便欣然而归。
这回该好好看看这个村庄。村庄依山而建,又挨在公路边,而公路又是贴着海岸线。无论站在村庄哪个角度,都可居高临下,入眼处都是亮丽风景。或许是海边要预防台风,一律是石头房,附着曲折蜿蜒的山路,并不规则但错落有致。屋瓦上压着大小一致的石头,密密麻麻又整整齐齐。远远看去,沧桑而壮观。屋瓦,已经多少年绝迹于我们的视野了,这回邂逅,又唤起了对曾经村庄的念想。
凡事我喜欢溯源。谁把民宿选在这里,如此有眼光?网络是这样介绍民宿开发者项焱的:“山山水水看得太多,特别想找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地方,在洞头,我找到了花岗渔村。”初衷如此单纯,那么纯粹。她的计划很丰厚,还要建几间不同风格的民宿,每一间都有自己的主题;目前她已经打造了两间民宿和两间客栈。
刘亮程说:“所有的人们都在朝一个叫未来的地方奔跑,跑在最前面的是繁华都市,紧随其后的是大小城镇,最后面的是稀稀拉拉的村庄。”在花岗渔村,这样的石头房有上百栋,大都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民宿的每一样创新,都会影响村庄的样子。如果没有民宿的出现,或许这个村庄就大隐隐于市,或许几十年后顺其自然破败乃至走向衰亡,因为有时过分的安静和守拙意味着遗弃和消逝。有了民宿,村庄顿时复苏了活力。它不仅意味着很多人不断来这里寻找一份心灵的归宿,这里的安静又因为他们的传播而走向远方,于是,这渔村有了自己的未来,宁静而又不失人间烟火气。
虽然逗留一天,但内心充盈。回来的时候,我这样发朋友圈:藏在石头里的桃花源,长在渔村里的诗意栖息地,写在“创样”栏目里的好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