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6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瑞安与陈陶

    瑞安与陈陶

    十多年前,笔者与同邑文史界前辈陈正焕、何克识等,踏青仙降街道江溪山皇村山皇寨古城。在古城东北角,意外发现一座陈府庙。据庙碑所志,庙神乃晚唐诗人陈陶。碑志内容非常简单,仅称奉祀的神祇是陈陶,并没有交待奉祀陈陶为神祇的来龙去脉。带着好奇心和疑问,十多年来一直不忘揭开这个谜底的念头。

    瑞安民间陈陶信仰

    去年10月,笔者特地到城南高坦头陈府庙实地考察,这是一座坐北朝南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神龛塑陈陶坐像。西边间墙体立青石庙碑一方,称:“陈府圣王姓陈名陶,江西洪州人,生于唐昭宗天佑年间,……公自少聪明颖悟,勤学苦读。文章过目成诵,且能深义旨,融会贯通。……公十八岁通经史,谙音律,知天文,熟地理,祈祷雨,辄后得中科举,官授福建漳州太守。为人正直光明磊落,廉政爱民,威望极高。晚年公见后唐纷乱,便于明宗年间弃官归隐,结茅于洪州西山大同修炼。习长生久而之术,人们常见他在深山悬崖峡谷、深潭之傍,采药炼丹,并长于医术,为民治病解忧,乡人称之陈圣人。……宋追封保国太师、陈府圣王。”

    另外,查《陶山镇志》选录陈陶《赠野老》诗,其诗注称:陈陶(812-885),字崇伯,自称三教布衣,剑浦(今福建南平)人。唐宣宗大中时,游学长安。工诗文,《陇西行》一诗为世传诵。诗文散逸,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尝隐居洪州(今江西南昌)西山。陈陶曾游历浙江温瑞一带,留下一些诗作,《赠野老》是其中一篇。去世后,瑞安人为他立祠奉祠(祀),建有多处庙宇,世称“陈府庙”。

    唐五代有两个陈陶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是晚唐诗人陈陶《陇西行》里的名句。可诗人陈陶,其籍贯、生卒年份至今尚是一个未解开的千古之谜。南唐史虚白《钓矶立谈》、北宋龙袞《江南野史》、马令《南唐书》均认为陈陶是南唐时人。北宋蔡居厚则指出:“唐末人曹松、方干之徒均有哭陶诗,则陶之死久矣。”宋计有功《唐诗纪事》记载陈陶“剑浦人,居南昌之西山……江南后主即位,知其运祚衰替,以修养为事……严尚书宇镇豫章,遣小妓号莲花者,往西山侍陶,陶殊不顾。妓为诗曰:‘莲花为号玉为腮,珍重尚书遣妾来,处士不生巫峡梦,虚劳神女下阳台。’陶答之曰:‘近来诗思清于月,老去心情薄似云。已向升天得门户,锦衾深愧卓文君。’又,陶,唐末自称布衣,开宝中人或见之,或云已得仙矣。”《唐诗纪事》以上两则,自相矛盾,疑点重重,其中“严尚书镇豫章”,查当代《唐方镇年表》,“咸通六年(865)《通鉴》五月辛丑,置镇南军于洪州,壬寅,以桂管观察使严撰为江西观察使。”说明严僎镇江西在咸通六年,即公元865年,而“江南后主即位”,即李煜即位时在公元961年,两者时间跨度近百年。而“开宝中”就超过一百年。不可能是同一个陈陶。

    对陈陶的考证,最为信而有征的是1986年发表于《中华文史论丛》第一辑的《陈陶考》。作者为湘潭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陶敏。他认为“唐五代有两陈陶,一为唐诗人陈陶,一为南唐隐士陈陶”。

    陶敏以陈陶在福建漫游时所写的《上建溪》《闽川梦归》《泉州刺桐花咏兼呈赵使君》,以及在海昌(今杭州盐官)所写的《海昌望月》诸多诗作,论证诗人陈陶“生年当在元和三年戊子(808),较《辞海》所定元和七年早四年”。又以陈陶所作《赠江西周大夫》诗,贯休与陈陶唱和的《春晚闲居寄陈嵩伯》《书陈处士屋壁》,以及曹松的《哭陈陶》《乱后入洪州西山》、方干的《哭江西处士陈陶》等诗论证诗人陈陶“卒年为乾符六年已亥(879)终年七十二岁”。对此,笔者曾搜罗过一些资料,仅从陈陶所接触的官员(包括福建观察使桂仲武、江西严僎、温州刺使韩襄),以及结交过的人物(如“咸通十哲”中的张乔及曹松、杜荀鹤、贯休等)来看,诗人陈陶应该生活在唐宪宗元和(807-820)至僖宗乾符(874-880)年间。陶敏的论证是公允的。

    对南唐隐士陈陶的考证,陶敏着重通过史虚白所撰《钓矶立谈》为依据,以龙袞《江南野史》和马令《南唐书·陈陶传》为补充。引《钓矶立谈》:剑浦人陈陶,学通天人,自负台铉之器,不肯妄干讬。及闻宋子嵩秉政,凡所荐擢,率浮靡俭佞,陶自知决不能入,因筑室南部之西山,以吟咏自放。及齐邱出镇,陶更有蒲轮之望,仍自咏曰:“中原莫道无麟凤,自是皇家结网疏。”故与水曹郎任畹相善,以诗寄之云:“好向明时荐遗逸,莫教千古吊灵均。”朝廷亦自知其名,欲加召用,会割江多故,未暇也。是时江南多妖孽,彗孛昼见,陶察运祚衰替,不可扶持,遂绝意于荐绅,专以服食炼气为事。

    并引马令《南唐书·陈陶传》补充:“……乃筑室于西山……陶所居幽邃,性尤嗜鲊。元宗南迁,至落星湾,欲有所问而恐陶不尽言,因伪使人卖鲊至陶门。陶果出啗鲊,喜甚。卖者曰:‘官舟抵落星矣,翁知之乎!’陶笑曰:‘星落不还。’元宗至南都,未几殂,不还之说果验。”

    陶敏指出:史虚白长期隐居九江落星湾,距南昌很近,且十分关心国事,也反对宋齐邱。《钓矶立谈》成书于宋初,所记南唐事如非作者亲历,必得自史虚白,应当是可靠的。同时,还指出:马令《南唐书》成于徽宗时,其自序云:“先祖太博元康,世家金陵,多知南唐故事,旁搜旧史遗文,并集诸朝野能道其事者,未及撰次,遽捐官舍。今即不自料,纂先志而成之。”知其书据其祖搜集的材料写成,而乃祖是一位南唐史专家。所以这些记载的真实性是不能随意怀疑的。因此,结论只能是南唐另有一陈陶,并隐居南昌西山。

    “陈府爷”是隐士陈陶

    并非诗人陈陶

    根据上述考证,诗人陈陶与南唐隐士陈陶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一个长生在晚唐宪宗至僖宗年间(808-880),一个长生在南唐(938-975);一个举进士不第,足迹遍及两广、江西、福建、江浙;一个并未应举,“自负台铉之器,不肯妄干托”;一个擅长歌诗,著《文录》十卷,后人为其成《陈嵩伯诗集》一卷,一个擅长天文历象,能察运祚衰替,但无著作行世。而阴差阳错,鬼使神差的是,诗人陈陶曾经路过瑞安,而瑞安民俗信仰所奉祀的神祇却是没有到过瑞安的南唐隐士陈陶。

    查《增订注释全唐诗》,诗人陈陶与瑞安、温州有关的诗有三首,都是缘于唐文宗大和末任温州刺使的韩襄。

    第一首是《旅次铜山途中先寄温州韩使君》:“乱山沧海曲,中有横阳道。……弛想永嘉侯,应伤此怀抱。”铜山,即今福鼎市。是陈陶从福鼎出发到温州前夕,先以此诗寄给韩襄。诗中“横阳”,即今平阳县。“驰想永嘉侯”,曾任永嘉太守的谢灵运,袭封康乐郡公,后降为侯。这里以谢灵运喻指韩襄。

    另两首分别是《赠温州韩使君》和《永嘉赠别》。从《永嘉赠别》“芳草温阳客,归心浙水西。临风青桂楫,几日白蘋溪。”可见诗人是北上“浙水西”的“白蘋溪”。取道平阳、瑞安、温州、温岭(温阳)并谒见韩襄。诗人陈陶来过瑞安是毋庸置疑的。

    隐士陈陶则没有史料证明其曾经涉足瑞安,怎么会坐食瑞安民间烟火?笔者断定是民间信仰造神的结果。瑞安民间信俗,具有显著的功利性特征和世俗功能。人被神化为神祇,通常离不开三大要素:一是生前曾经造福于当地百姓,或者能阴阳五行,星相起课,天文历象,卜筮圆梦;二是修炼得道,羽化飞升;三是名人效应,托梦显灵,威灵显赫,护佑一方。这三个要素,隐士陈陶完全具备。阴阳五行,上述《唐诗纪事》《江南野史》都有举例;得道飞升,陈陶回答莲花“处士不生巫峡梦,虚劳神女下阳台”之诗,称“已向升天得门户”,自我感觉修炼已经将近羽化飞升的境界。《北梦琐言》记载:大中年(847-860),洪州处士陶者,有逸才,歌诗中似负神仙之术,或露王霸之说,虽文章之士,亦未足恁,而以诗见志,乃宣父之遗训也。《唐诗纪事》则称:陶,唐末自称布衣,开宝中(968-975)人或见之,或云已得仙矣。说明隐士陈陶已经完全被神化了。再是名人效应,两个陈陶同名同姓,以诗人陈陶《陇西行》饮誉诗坛,混淆视听,顺理成章地获得广大信众。

    笔者所考察的瑞安高坦头和南门外两座陈爷庙,均奉祀陈陶,俗称“上陈爷庙”和“下陈爷庙”,均坐落在飞云江北岸江边,旧时代都是沿海渔船靠岸集市的地方,而旧时渔民是对民间信俗最为虔诚的群体。清郭钟岳《瓯江小记》说“温人好巫信鬼”,瑞安民间奉祀陈陶,正如高坦头陈爷庙庙碑所镌刻的“公仙逝后,常现于民间,济世救民,布施恩泽,功绩显著”,因此隐士陈陶能在瑞安落地生根,香火不绝。

    笔者作为地方文史爱好和研究者,有义务揭晓民间信俗所奉祀的是怎样的一个陈陶。抛砖引玉,敬请方家、同好不吝赐教。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百姓事
   第00005版:瑞安企业家
   第00006版:玉海楼
   第00007版:车周刊
   第00008版:车周刊
瑞安与陈陶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06 瑞安与陈陶 2018-5-3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