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4岁的黄云生,还略带稚气,因一身“现代京剧”的表演本领,加入当时的县文宣队。他时常跟着队伍下乡镇、上海岛、去部队,送去文艺慰问。
1978年开始,百花齐放的馨香逐渐散播开来,瑞安恢复了越剧团,部分京剧人才加入该团,黄云生就是其中的一个。
当时,温州地区第一个恢复古装戏,就是黄云生主演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他在戏里饰演孙悟空一角。“我本是个唱京剧的,哪里演得了越剧。”不过黄云生并未退缩,他跟着剧团去绍兴学习观摩了好几天,回来就上台演出了。
1979年,越剧团在西山脚下的人民剧院演完第一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戏就在当时的瑞安彻底火了!黄云生一直记在脑海里的一幕是,他在台上两米高的铁架子上翻跟斗,底下1000来号人的掌声、欢呼声不断。
“那一年,我们足足演了72场,场场爆满,坐不下的群众就站过道、靠窗,轮流换座。”黄云生回忆,那会儿他生病了都没敢停止演出,白天在宿舍更是不敢睡觉,因为担心门被“踹”坏,原来不少人经常会等在门口向他要票。那时的黄云生就是瑞安的明星,一早起来打开门,窗台的杯子里经常会有“戏迷”送的鸡汤鸭汤,别提多受欢迎了!
平日里,黄云生时常跟着文宣队下乡表演。“一年里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乡下演出,山区的交通不便,我们爬山路经常带着铺盖卷儿,有时睡在寺庙、窝棚里。”黄云生说。那时的文宣队很受山区人民欢迎,许多农民一天都跟着他们,连看三场表演。
上世纪80年代是瑞安越剧团的高潮期之一。著名儿童文学、戏剧体寓言作家张鹤鸣根据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改编外国神话剧《海国公主》被越剧团搬上了舞台,那时,黄云生已从台前转向幕后,成为《海国公主》的副导演。
越剧不再是传统的中国古装戏,而是挥起了改革旗,演起了外国剧,这在当时的瑞安甚至是全国都是件新鲜事儿。果然,《海国公主》表演火了。这部剧走出了瑞安小县城,在全国各大城市巡演,并在浙江省第二届戏剧节上作为开台戏推出,获得了18项大奖,被推荐进中南海向中央首长献演,获得了首长、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评价。
时光流转,越剧生涯悄然结束。1993年,黄云生转到市文联先后任副秘书长、秘书长,后又来到市广播电视局。2003年,瑞安举办了第一届本土春节联欢晚会,在大年二十六晚上电视直播。次年,黄云生执导了第一个节目《开门红》,并担任2005年瑞安春节电视联欢晚会直播的总导演。连续直播了三年的“瑞安春晚”很受市民的喜爱,不少人都说,那是带着家乡味的春晚,比中央的春晚还好看。
2005年,黄云生转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继续忙着瑞安文化建设的事。他直接参与了当时省级“东海明珠”、温州市级“金海岸”文化创建工程和全国文化先进市等建设工作,当时的瑞安图书馆、电影院、博物馆等文化艺术中心的建设都离不开他的出力。退休后的他依然为文化的事而奔波着,时常被邀去老年大学、文联、文化馆、中小学校及各单位等传授文化艺术专长课。
如今,回忆起文化陪伴他的这40年,黄云生感慨万千。他说,文化是件带给人快乐的事儿,文化是件值得陪伴终生的事儿……
40年风华,成就了黄云生的艺术之路,也正是改革开放以来瑞安文化事业复苏、发展、繁荣的一个缩影,是瑞安文化40年的改革浓墨重彩的一抹亮色。